本报讯 (记者 陈珊珊 桂祉越)古树名木承载着厚重历史,是岁月长河中的绿色瑰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去年9月启动的五年一次的城市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目前已全面完成。据统计,我市编制在册的古树名木有37株。
在开发区永安社区彭隍庵旁,树龄765年的古银杏树,是我市树龄最长、冠幅最大的古树。相传,为南宋或更早以前一位云游僧人所植,树高20米,树干直径1.8米,树冠遮阴100余平方米,现仍枝繁叶茂,树根坚如磐石,堪称丹阳古树之王。位于党校藏经阁前的两棵古银杏树,树龄425年,在全市古树中排名第二,于明神宗万历年间栽种,干径增粗极慢,形态上给人以饱经风霜、苍劲古拙之感。排名第三的是人民广场的一棵皂荚树,树龄376年,清初栽种,至今仍然生机勃勃,成为新市貌中的老元素。
据统计,我市编制在册的古树名木有37株,主要由皂荚、银杏、蜡梅、香樟等11个品种组成,其中以“树中老寿星”之称的银杏树龄最长。
“为保证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保护率达100%,我们设定专职人员每月对现有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的生长情况普查,进行现场勘查,如发现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受损害或者生长衰弱,及时对接养护责任单位或个人,主管单位技术指导进行日常病虫害防治、树木修剪等抢救复壮工作。”市嘉城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绿化管理科工作人员朱晓燕介绍,他们还积极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群众保护意识,营造社会古树名木保护氛围,守好丹阳的“绿色文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