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隆建军清扫转运平台上的垃圾。记者 晓玲 王丹 摄
本报记者 晓玲 王丹 通讯员 小丰
最好的年华,理当拥抱梦想。在我市负责生活垃圾转运的绿洲废处有限公司里,有一位“80后”的垃圾操作工——隆建军,今年45岁的他与垃圾打交道竟已25年。许多人都会好奇,为何他能一直坚持工作在这种脏累的岗位上。可在隆建军看来,自己的岗位虽然平凡,但垃圾转运关乎市容市貌和每个市民的生活环境。这份工作让他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1999年,年仅20岁的隆建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来到当时的北庄垃圾场工作,当时的垃圾处理方式还是填埋。隆建军跟着当时开挖掘机进行掩埋垃圾的师傅学习。2002年出师后,他开始独立操作。2006年,毛甲垃圾填埋场正式成立运转,26岁的隆建军虽年纪不大,但经验丰富,于是被调往该填埋场负责垃圾填埋。
毛甲垃圾填埋场的要求不一样,库区大,如何把垃圾填平整,对掩埋工作要求更为精细。隆建军每天早上六点开着挖掘机,准时出现在库区,除了半小时的午休时间,到下午四五点,一天将近10小时置身于填埋库区中,虽然不是一直在作业,但身上已被垃圾气味“渗透”,就算洗了澡出门,也有人会说闻到臭味。
当时的隆建军还未成家,家人曾想让他放弃这份工作,当时他虽年轻,但未被一些话语影响。2008年,隆建军成了家,与妻子恋爱期间,他问过妻子自己身上这么重的味道,为何还会选择他。妻子说,起初也是心存芥蒂,但接触几次,发现他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下,对工作的那份执着和责任,是一般人没有的。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责任和担当,正因为这种责任和担当她才选择了隆建军。
2011年,我市垃圾处置方式改为焚烧,填埋场停止运行。隆建军的工作从填埋库区转到了垃圾转运平台。此时他对垃圾处置又有了新的认识,“没想到垃圾还可以发电,现在的垃圾处置方式更加环保,设备更加先进和自动化。我作为转运平台的垃圾操作工,不再是简单的填埋垃圾,需要学习新设备的操作流程和工作要求。垃圾处置方式在改变,而我也要与时俱进,在工作中需要学习安全、健康、环保方面的知识。现在的垃圾操作工可是多面手,这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绿洲废处有限公司所承担的垃圾转运量不断攀升,隆建军和他的同事们几乎常年无休,节假日更是他们忙碌的时候。夏天身上出了汗,湿了干、干了湿;冬天还是要出汗……但他们一直坚守着,保障城市垃圾日产日清。
因为坚守,在绿洲废处有限公司13年的工作中,隆建军不仅得到了领导及同事们的肯定,同时还多次获得市城市管理局“先进工作者”以及“十佳城管标兵”等荣誉称号,更加激励着他勇于担当,甘于奉献。
“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不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坚持,而我的坚持就是努力成为垃圾转运一线的好工匠,铸出城市管理新风貌。”隆建军说。
世间万物都有它自己的温度,有的可以用数字衡量,有的只能用心去感受……让这份持之以恒的心去温暖岁末年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