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打造碳足迹国际认证下的绿电直连产业园区发展新模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是培育绿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要求。盐城市大丰区依托风电、光伏产业优势,率先探索绿电直连,打造“双碳”背景下新一轮产业汇聚的强劲吸引力和出口竞争优势,其发展经验有如下几点:

促进绿电认证与国际接轨,健全碳足迹管理体制机制。2023年4月,欧盟理事会投票通过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拟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过渡期调整为2023年10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面临国际碳关税壁垒,大丰一方面以全区风光资源禀赋为基础,全力打造风光电新能源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绿色能源产业体系;另一方面,以“碳排放双控”为核心,以碳资产管理理念创新为抓手,围绕CBAM、CEAP(循环经济行动计划)等机制标准,积极构建以能源转型为引领的“零碳创新”体系,推动绿电溯源认证、碳足迹认定与国际认证接轨。学习大丰经验,我们要充分抓住由国际碳关税实施带来的产业重新布局机遇,紧扣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主动作为,健全绿色产品认证体制机制,推动建立行业碳足迹认证标准,加速推进数字化碳管理,完善产品碳量化自证和对外溯源机制,提升绿色产品供给能力。

以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为契机,探索建立“绿电直供”机制。随着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不断深入,绿电供给消纳体系建设与当前电力体制机制方面的矛盾逐渐显现,比如,集中式新能源只能上网售电,分布式新能源原则上可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但仍受“隔墙售电”约束。2024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印发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提出,“探索新能源就近供电、聚合交易、就地消纳的‘绿电聚合供应’模式”。面对欧盟拟引入碳边境调节机制,对进口贸易商品征收绿色关税的国际贸易环境,学习大丰经验,我们应牢牢把握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契机,以“绿电聚合供应”模式为突破口,探索建立“绿电直供”机制,形成绿电物理可溯源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应用场景,最大限度促进绿电资源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建立微电网与园区协同发展机制,助力园区经济发展。大丰绿色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一个重要举措是率先构建零碳产业园,竞逐绿色低碳新赛道。大丰以零碳产业园区和零碳港区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零碳产业园区标准体系,打造绿电绿证交易先行区和绿色转型低碳发展示范区。学习大丰经验,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园区发展规划引领作用,在园区建设或提升改造时,探索将微电网建设纳入相关规划,将微电网、分布式风电、光伏整合到园区建设中。同时,制定配套的鼓励政策、健全相关激励机制支持微电网技术研发,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等实施智能微电网建设示范项目,推进“微电网+分布式新能源”一体化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和规模化。以园区为主体,绘好产业集群发展的招商图,集聚有绿电需求的出口导向型企业,着力打造国际合作产业项目承载区,提升园区企业的产品出口竞争力,助力园区经济发展。适时推出微电网建设专项资金和相关政策支持体系,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微电网建设,在促进分布式新能源消纳的同时助力园区经济发展。(作者: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河海大学基地研究员 田贵良)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