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丽萍 通讯员 李平
“75年的交通变化,真是翻天覆地,我们不得不感叹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达!我小时候出个门都是步行,从乡下进丹阳城得走一天路程。现在高铁飞驰,马路上满是小汽车,就连公交车都是充电的,坐动车一天来回北京都方便得很!”今年78岁的韩勤老人感叹道。
站在2024年回望历史,75年沧桑巨变中,“交通”可能是城市发展中进步最大、变化最明显的领域之一。新中国刚成立时,丹阳对外通道少,市内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历经75载,丹阳抢抓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丹金溧交通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叠加期,用沥青路疏通着城市交通,如凤振翅,蓄势腾飞,连通世界,四方铺开的公路、铁路、国省干线,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畅达八方,铺就发展的大道。丹阳人出行方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新,再到覆盖成网的跨越式发展,丹阳人出行从“早出晚到”的岁月迈入了“说走就走”的时代。如今的市民出行便捷舒适,绿色科技与智慧交通深度融合。
》》交通路网:
四通八达,跑出交通建设“加速度”
翻开丹阳交通发展的档案,发现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1957年,丹句公路全线修复通车;
1967年,人民大桥建成通车;
1976年,丹阳县汽车运输公司成立,设丹阳县汽车站;
1990年,云阳大桥竣工;
1996年,京沪高速公路丹阳段建成通车;
……
一路通,百业兴。新中国成立后,丹阳交通从此步入全新的发展时期,丹句、丹金、镇丹等干线公路陆续修复通车,并于1958年兴筑了胡高路。1966年,镇丹路河阳段修复,丹阳县第一条农村公共汽车线路丹阳至河阳段正式开通,后又延伸经火车站至大泊段。1975年,建成丹阳县第一条沥青路新北门至火车站段,从此,丹阳公路建设进入普及沥青路阶段……
1986年,丹阳及时把握全省干线公路系统规划建设的先机,大力扩张公路网络的快速通达优势,构筑丹阳公路与经济“同频共振”的良性互动局面。短短20年,先后完成了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丹阳段,G312、S122、S241、S338、S340等五条国省道丹阳段,县(市)道丹西一级公路,农村公路新建改建等重点工程,全市公路实现了质的提升。
2012年至2022年,我市交通路(桥)建设和维修投资累计达102亿元,年均超10亿元。其间,建设完成的镇丹高速丹阳段与常泰高速、沪宁高速形成了“两纵一横”高速公路网,境内拥有6个互通,15分钟上高速的目标基本实现;357省道丹阳至常州机场段、122省道全州段建成通车,为丹阳更好对接苏锡常、融入宁镇扬的发展铺筑坦途;全面完成大运河“四改三”、丹金溧漕河“五改三”工程,干线航道通航水平大幅提升;打造大运河景观带工程,让运河两岸重现生态好风光……同时,丹阳站、丹阳城际站、丹阳北站相继建成,让越来越多的丹阳人“说走就走”。
除了打通“大动脉”,我市还畅通了“微循环”。城市交通就好比人体的经脉,而断头路则是城市交通中的“痛”。一条条道路是否顺畅,既是衡量一座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标志,同时也是丈量老百姓心中幸福指数的标尺。
北二环路是我市城区东西向的一条重要通道,改造前的北二环路为双向四车道,水泥路面陈旧、多有破损,甚至有的路面有明显的下沉迹象,不少市民行经北二环路,大多会感受到明显的颠簸,原路段往东延伸至迎宾路时“断头”形成“T”字形路口。2017年,我市提出将北二环路进行整体拓宽升级,实施北二环道路改造工程和北二环下穿京沪铁路立交工程。其中,北二环下穿立交是丹阳第一条下穿立交通道,该工程打通了北二环向东的“断头路”,与丹桂路相通,畅通了区域路网,对新老城区的互通互联起到了关键作用,让全市路网结构更加合理,通行能力大幅提升。
同时,我市还先后打通了中山路、公园路等城区断头路、瓶颈路,实现对内路网联通;高质量完成齐梁路南延、丹桂路东延、车站路北延、南三环东延、胡高路等工程,中心城区辐射能力显著增强;改造完成人民大桥、云阳大桥、邓家桥、南三环大桥、皇蒋线桥、蒋奔公路桥、珥陵桥等,城市各板块间的融合度节节攀升。
2013年,十二届市委研究制定了《丹阳市城区交通改善总体方案》,并坚持一年接着一年干。相继完成了北二环延伸段工程、简渎河河道整治(万善路-122)工程、振兴路完善工程、正则小学片区道路工程、薛甲路一期工程、城北农贸市场东侧道路工程、三思路工程、公园路工程(水关北路-西门小学)、三板桥路工程、公园路工程(水关北路-城河路)、水关北路工程(新民中路-护城河)、画院路工程(新民路-公园路)、天元路工程、车站路工程。
随着这一条条、一段段“断头路”的打通、拓宽,整个老城区的路网和微循环系统正具体呈现,城市功能也逐步趋向完善,群众出行变得越来越顺畅、舒适。
2015年9月26日,“沪蓉高速丹阳东互通”与“齐梁路南延”和“南三环大桥”三个交通重点工程同步竣工通车,给“十二五”的丹阳交通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也是这些年来我市坚持不懈推进重大交通干道建设的一个缩影。
“十二五”期间,我市累计投入交通建设资金63.5亿元,较“十一五”同比增长157%。新改建高等级公路132.37公里;县道大中修90.216公里;全市公路网密度由“十一五”末的199.1公里/百平方公里上升到206.8公里/百平方公里,三级以上公路里程增加19.5%;新增高速公路互通2个,全省主要城市全部实现当日往返;京沪高铁丹阳北站投入运营,成为全国4个县级站之一。
》》“四好农路”: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串起乡村新希望
农村公路是城市道路系统的“神经末梢”,关系着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2017年,我市被交通运输部授予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荣誉称号。2013年至2019年,丹阳共计投入44亿元,新建县道里程52公里、农村提档升级改造600.13公里、改造危桥72座、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870公里,先后建成了新司线、丹宝线、丁新线、丁延线、生态大道、访上线等一批“四好农村路”。截至2022年底,全市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2042.97公里,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及以上公路覆盖率达100%。
2022年,我市被列入江苏省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工作支持县名单,获得资金扶持,计划在2022~2025年累计完成300多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新一轮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将重点围绕病害处置、路面出新、标识更新、景观提升、设施完善、“智慧”赋能等方面进行,全力优化辖区农村道路通行环境,提升道路通行安全系数。
2024年,全市已完成145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完成茅山福道丹阳境内17公里线路建设,打造国道233、国道346等环境提升样板路,投资380万元维修10座县道桥梁,优化升级路网设施,完成3条国省道7处路网监测点和交调站建设。同时,全面推进丹金高速项目前期工作,完成苏南运河南二环桥等4座桥梁的亮化工程,建成京杭运河公园。目前,丹延线城区段、奔皇线、新访线、导延线、埤导线、访上线6条共计24.1公里的县道大中修正在有序推进,预计2025年1月中旬全部完工通车……
截至目前,全市公路网密度达到216.90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了以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市镇公路为依托、镇村公路为补充的公路网络格局,各镇(区、街道)驾车至城区,实现了半小时通达。
》》公共交通:
通镇畅村,打通“最后一公里”
“滴,扫码成功”,不用备零钱,不用充值公交卡,只需带上手机,就能乘坐公交,移动支付带来的公交出行新模式早已一步步走向现实。2019年9月1日起,我市正式实施《公交全域线网优化方案》,公交智能化升级也同步进行。
“以前村子里哪有这么宽敞的柏油路,而且在家门口就能坐上公交,老人乘车还免费,比以前在泥土路上骑自行车进城可方便太多了。”今年82岁的陈兴是延陵镇九里村村民,说起镇村公交,老人赞不绝口。
75年交通巨变,提升了曲阿大地的运输品质,践行着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1993年4月,市公交公司开通火车站至西门1路公交线路,丹阳有了第一条公交线路;1998年4月,开通城区南门至大泊2路公交线路;2003年6月,首先开通丹阳火车站至司徒镇专线,同时试点司徒镇到前村、石甲山村小公交线,与专线中巴车“无缝对接”;2004年5月,又开通丹阳至陵口、延陵、云林、行宫、后巷等9条专线……之后,丹阳每年都要开通几条公交线,方便市民出行。
这些年,我市以市民出行需求为着力点,切实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公共交通从最初的12辆车、1条线路增至322辆、71条,线路总里程达1504.9公里,日总发班次1270班,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镇村公交全覆盖。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绿色出行概念的深入人心,新能源公交车保有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小中巴到空调车,从汽油车、柴油车到天然气车,再到如今的新能源车,丹阳公交车车型不断更新换代。如今,丹阳公交有新能源车辆180辆。今年,我市开展新一轮公交线网优化方案编制工作,目前已形成公交线网优化方案初步成果。今年还更新了35辆新能源公交车,新建18个充电桩,发放新能源出租车更新补贴189万元,新增103辆享受充电优惠政策的出租车。
现在,智能公交、出租汽车、网约车等不同方式为群众出行提供了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选择。而形式多样的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也让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交通运输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路”向前,交通之变,在于从“线”到“网”的飞跃;在于从“出行难”到“出行易”的跨越。一条条公路、铁路,一座座桥梁,一个个码头……它们见证着曲阿大地上的历史变迁,诠释着丹阳交通的发展历程,注解着交通强市迈出的坚实步伐,更映照着75载光辉巨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