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思想共识 明晰发展思路

核心提示: 在全年各项工作收官冲刺的关键时刻,昨日,在市会展中心国际报告厅内召开的全市领导干部研讨会上,市领导与各镇(区、街道)、部门负责人汇聚一堂,聚焦丹阳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围绕“干什么、怎么干”,讨论、思考、找路子,交流、探讨、提建议,为明年工作指明了方向。

凝聚思想共识 明晰发展思路

——全市领导干部研讨会侧记

本报记者 茅猛科 陈静 印牧欣

8分钟的精彩发言,围绕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各项工作,谋划新一年工作思路;一揽子的项目实施计划,实实在在,振奋人心;热烈的现场讨论,集思广益,勾画着未来的美好蓝图……在全年各项工作收官冲刺的关键时刻,昨日,在市会展中心国际报告厅内召开的全市领导干部研讨会上,市领导与各镇(区、街道)、部门负责人汇聚一堂,聚焦丹阳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围绕“干什么、怎么干”,讨论、思考、找路子,交流、探讨、提建议,为明年工作指明了方向。

唱响实干主旋律,进一步激发“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精气神,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发言中,领导干部们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敞开说想法,敢于谈困惑,积极提建议,相互借鉴启发,气氛十分热烈,在思维碰撞中凝聚思想共识、明晰发展思路、增强责任担当,为我市高质量发展贡献集体智慧,力争以更多“丹阳经验”“丹阳模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丹阳新实践行稳致远。

深化改革不停步,

抢占发展“新赛道”

2025年是全面深入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收官“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承上启下之年。“改革”是明年工作的鲜明基调,也是现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唯有改革不停步,创新不停止,才能实现新的更高跨越。

“市委八次全会《决定》涉及的41项具体改革措施,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委改革精神、改革要点的具体体现,也是解决发展突出问题、推动丹阳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的重要手段。”研讨会上,市委书记王成明要求全市上下牢牢把握“改革”这个关键一招,着眼于全局和长远,在抓好常规工作的同时,聚焦发展难点、痛点、堵点和关键点,多谋一些创新性路径、改革性举措,打造出更多具有丹阳特色的亮点工作、改革品牌,以沉甸甸的改革成果助力丹阳发展争先进位。

丹阳作为工贸城市,制造业一直是我们的根基。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区域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市遇到了传统产业转型难、新兴产业壮大难、未来产业布局难的困境。市委副书记赵志强认为,要破解相关难题,关键是培育更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要立足产业基础,通过加大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焕新,通过强化科技赋能推动新兴产业做优,通过优化科技服务推动未来产业落地;加快构建龙头企业为引领、中小企业广泛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特精新企业”的成长机制,不断提升区域整体创新发展能力。同时,要强化人才支撑,通过筑巢引才、以才引才、柔性引才等方式,持续招才引智,为我市科技创新持续注入新动能。

“当前,我市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转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亟须以生产力革新培育发展新动能。”副市长蒋敏认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要突出“三个新”。要抢占“新赛道”跑出“更快速度”,推动产业发展双向融合,引领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提升新兴产业发展能级,强化项目招引两端发力;要集聚“新要素”激发“更强动能”,更加注重“绿电”赋能,更加注重“营商环境”赋能,更加注重“金融活水”赋能;要构筑“新空间”开拓“更大蓝海”,护航“产品”走出去,助力“产业”走出去,探索“园区”走出去。

紧抓产业“牛鼻子”,

鼓起群众“钱袋子”

高质量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核心,高质量的产业则是丹阳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近年来,我市持续招引重大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有了一定积累,形成了一定优势,但也存在项目招引建设的综合质效不够高、大项目好项目尤其是能够快速形成产出的项目占比较低、优质企业梯队不健全、独角兽和瞪羚等优质企业后劲不足等短板。

“产业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强化科技创新供给能力,需要在‘载体、企业、人才’三个维度寻求新突破,持续提升成果转换能力。”副市长谢丰羽说,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要分两步走,首先要提升成果转换能力,力促载体“提能”、力推企业“提质”、力抓人才“提优”,实现“从1到100”的突破;再以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通过重点培育特色产业、精准引育新兴产业、数字赋能未来产业,实现“从100到10000”的飞跃。

开发区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工业经济近2600家。“明年,我区将围绕大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强筋壮骨’久久为功,推动主导产业越筛越精、招商图谱越画越细。”市政府党组成员、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刚表示,开发区将高质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创新拓展招商渠道,构建“1+1+N”招商模式,力争明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超22个、总投资超150亿元。高水平实施重点片区出新,以市场化理念推进水环境治理、恐龙人探索营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将生态新城建设成产城融合的新高地;有序推进眼镜城片区建成开放,实现片区主干道路全部建成通车,眼镜城小学具备招生条件,商业街、运河1958文化园整体对外开放;重点推进水晶山-黄连山-金牛山片区防火通道及森林步道建设,联动水晶山片区步道系统、凤凰湖公园、七峰湖、马塘桥体育公园等特色景点,因地制宜打造沪宁线上集山地运动、文化体验、生态修复为一体的休闲体旅新空间。

增强城市向心力,

提升群众幸福感

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载体,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精心的城市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智慧城市发展,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副市长谢正宝认为,明年,丹阳的城市建设要秉持“以人为本”“紧凑城市”“绿色发展”理念,突出“四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更加注重内涵提升,更加注重功能完善,更加注重模式创新,倾力打造富有活力、和谐宜居的品质城市和美好家园,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向心力。要聚焦外联内畅,完善路网体系,加快推进陵口港项目、丹金高速项目建设等建设,序时推进G233建设和齐梁路改造,支撑城市跨越式发展;要推进产城融合,加快开发区生态新城、眼镜城、西门大街等片区的建设步伐,导入高端产业项目、优质文旅资源和精品服务业态,全力塑造城市发展的强劲增长极;要提升宜居品质,提升滨水空间、打造城市微空间、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深入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工作,做好宅基地异地安置和村庄集聚提升工作,助力城市以“新”换“心”。

在现阶段城市发展过程中,产业的成长、人才的聚集,对城市品质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在城市更新建设中,不仅要改善“硬设施”,还得下大力气提升城市的“软环境”。“教育、文旅、卫生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对于以练湖新区、眼镜小镇为代表的增量空间,还是其他板块存量空间的城市软实力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副市长张文华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丹阳的实践中,是否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决定着城市发展的长效竞争力和未来生命力,也直接关系百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安全感。因此,教育应将更多目光投向“高质量”,全力打造有质量、有温度、充满创新活力的品质教育,整体提升丹阳教育软实力;文旅要聚焦人民期盼和城市需求明确发展定位,聚焦文化传统和特色优势明确守正路径,聚焦串珠成链和区域统筹明确资源整合,聚焦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明确攻坚重点;卫生要通过资源增效推进“三医”协同发展治理。

作为城市副中心,丹北镇深入贯彻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理念,赋能生产力的“新质”跃迁。市委常委、丹北镇党委书记陆云飞说,丹北将拓展群楼、金桥、姚家弄村农房拆旧建新质效,加快赵家、高桥安置房建设进度,有序推进农村公路提档、中心大街升级改造;落实人居环境常态长效管控,均衡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提升宜居韧性。

敢拼善为抓落实,

乘势而上再突破

方向已有,关键还在“有效落实”。敢拼善为是新时代对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抓落实的必备条件。

在“与敢为者同行”专项行动中,我市着力通过打造“敢丹当”载体,鼓励并推动各镇(区)部门围绕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创新惠民便民举措、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开展重难点问题攻坚,办成了一批实事,解决了一批难题。“如今,‘敢丹当’这一载体,正逐步成为解决难题、为民办事和贯通监督的平台。”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傅裕认为,应更好地完善418体系支撑保障作用,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更深层次激发全市党员干部敢为善为的激情活力,通过树高线、划底线,让“敢为”的方向更明朗;通过提质效、强管理,让“攻坚”的节奏更稳健;通过消顾虑、卸包袱,让“干事”的步伐更轻快。

“考核是干事的‘指挥棒’,也是成事的‘推进器’。”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于舟说,组织部门将紧扣“敢拼善为深化年”这一主线,结合为基层减负、延迟退休等政策调整,在改进高质量综合考核、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锻造一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同时,聚焦目标牵引,树立敢拼善为的正确导向;激发争先志气,营造敢拼善为的浓厚氛围;拓宽渠道来源,积蓄敢拼善为的中坚力量。

会议整整持续了一天时间,可参会的领导干部们走出会场时,无不精神振奋、信心满满,每个人心中都怀着一份发展的希望、勾勒一幅奋进的蓝图。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