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桂祉越
“当下新米上市,冬酿正是开始。”在里庄黄酒厂,今年70岁的赵新华正和工人们在糟坊里忙碌着,蒸饭、拌曲、搭窝,不大的糟坊里热气腾腾。
赵新华20岁时进入里庄黄酒厂当学徒,今年正好是他酿酒的第50个年头。新米上市的时候,他精选了4200斤新上市的糯米,开始为今年的冬酿做准备。“好酒取决于好米、好水、好曲和好时光,缺一不可。”赵新华认为,新上市的糯米虽然水份大,但是淀粉含量也大,选择颗粒饱满的糯米,出酒率更高。4200斤的糯米,经过6、7个小时的浸泡,才能开蒸。蒸也是有讲究,要蒸到米熟,但不能蒸烂。
水乃酒之魂。说到好水,赵新华带着记者走在酒厂院子里的一口井旁,探头望去,幽深不见底。“等到夜晚打着手电筒朝井里望去,会看到三个泉眼在冒水,我们这口井一年四季水位不变。”赵新华眼里满怀笑意,仿佛在向记者介绍他的老伙计。
每年开缸取酒时,赵新华在屋外一闻,基本就能断定这缸酒成功与否。“我们酒厂什么都卖,就是不卖曲,酒曲决定了这个酒的风味。”聊天间,赵新华弯腰入缸,一边将酒曲撒进糯米里,一边用手来回翻拌,让糯米和酒曲充分接触,再用竹刷将糯米在缸里搭出一个漏斗型。一套流程下来,赵新华头上满是汗珠,白色的粉末飘洒在酒缸上方,也沾在了他的鼻尖、发梢。“今天打算弄25缸,再多也弄不动了。”对于今年冬酿,赵新华的期待是,200斤的一缸米,能产出200多斤的酒,就很满意了。
冬酿春榨,酿酒是中国古老的匠心物产,其匠心,在于不疾不徐。酿造它,需要等待。等待酒曲慢慢发酵,等待糯米散出甜味,等待点滴积累出酯香。这样的等待,赵新华坚持了50年,从一个年轻小伙到古稀之年。当记者问他为何还坚持酿酒时,赵新华笑着说:“我3岁就在缸里玩,酿酒这事已经刻进骨子里了,现在能做就做下去,我还想做成百年老店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