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娇娜:静听“无声世界”,乱针“绣”画芳华

核心提示: “我曾经想过,甚至渴望过,和正常人一样,能听见,能说话。但,那就不一定能成为正则绣的传承人了……”1986年,当家中的土坯房“升级”成红砖房,陈娇娜呱呱坠地。陈家人和当时绝大多数农村人一样,感激着好时代的来临。然而,这份双喜临门的幸福和一家人的踌躇满志在一年后便戛然而止。

360截图20241203091822590

图为陈娇娜在工作室内创作正则绣作品。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编者按: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听力受损,长期生活在无声的世界;或双目失明,无法欣赏这世间的斑斓;或肢体残疾,每前行一步都要付出百倍努力……却总能以坚强的意志,向命运一次次发起挑战。在第33个“国际残疾人日”到来之际,本报推出“逆光之下·向阳而生”系列报道,走近几位残障人士,看他们向阳而生,灿烂芳华。

“我曾经想过,甚至渴望过,和正常人一样,能听见,能说话。但,那就不一定能成为正则绣的传承人了……”1986年,当家中的土坯房“升级”成红砖房,陈娇娜呱呱坠地。陈家人和当时绝大多数农村人一样,感激着好时代的来临。然而,这份双喜临门的幸福和一家人的踌躇满志在一年后便戛然而止。

只是一次伤风感冒,只是一针抗生素,陈娇娜就再也没能听到家人喊她的名字。父母无法接受,即便两人每月工资相加不足百元,仍四处寻医问诊,可孩子的病情始终没有起色。坚持4年后,一家人逐渐接受这一事实,陈娇娜也不再为此哭闹了。

乡间的石子路上,父亲骑着“二八”自行车,陈娇娜侧坐在横杠。车轮轧着石子晃动的厉害,身边不断有载着父女、母子的车辆进进退退,陈娇娜看见他们张嘴、欢笑,没有声音,但一定很快乐。陈娇娜安静地坐着车,她知道父亲也在安静地骑着车,于是低下头,一路只看地上的石子。这是陈娇娜儿时记忆中为数不多的清晰画面。

对陈娇娜来说,童年更多的记忆在于白纸和画笔。没有听力,无法正常交流,陈娇娜很快就喜欢上了画画,用画笔传递她的所见所感。上小学没多久后,父母就将她送去了特殊教育学校。刚入学,陈娇娜便迫不及待地参加了美术兴趣小组。走进绘画的世界,听力的劣势也成了优势。不管身处任何环境,她都能心无旁骛。在接下来的九年里,陈娇娜专心作画,在素描画、水粉画、水墨画等领域打下了好基础。

命运为陈娇娜打开一扇窗,是她17岁这一年。特教在这一年开办了正则绣的兴趣班,因为有一定的绘画基础,陈娇娜报了班。很快,她便对“以画入绣”的正则绣着了迷。几年后,她又有幸遇见了我国著名美术家、教育家吕凤子嫡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存,并拜师学艺,开始系统深入地学习正则绣。

对于徒弟的失聪,吕存先生不以为意,他告诫陈娇娜:人生有失有得。自此,陈娇娜愈发坦然地面对她的人生。无法口耳相传,学艺的日子里,师徒二人便用纸笔交流。在陈娇娜的家中,收藏了5本记事本,全都是学艺的点点滴滴。其中一页上,吕存先生写道:“你是我最好的、最有希望的学生,我更庆幸我的眼光,收了你这样一位优秀的学生,我的绣有传人了。”

2009年,陈娇娜的正则绣作品《蝴蝶》获全国残疾人技能大赛银奖;2013年,她的作品《凝眸》又荣获年度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18年,她成为丹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代表性传承人,成了正则绣的第四代传人。

习绣18年,陈娇娜有时仍会因为交流障碍而感到一份与世隔绝的孤独,但她早已不那么在意。绝大多数时候,“无声世界”里的一片宁静确实美好,让她不会被纷繁芜杂的外界打扰,让她能只用眼和心去感受事物,将她所见的世界用一针一线“画”出来。

“这命运,是该感到无奈,还是不幸中庆幸?”面对纸上的问题,陈娇娜微笑,提笔写下:“当然是感恩!”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