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丽萍 通讯员 戴志忠 陈浩
“真没想到,在医生指导下运动,我的胰岛素注射量居然减少了一半多……”今年46岁的陈铭患有糖尿病,自从丹北镇埤城体卫融合运动促进健康服务站对他进行全方位评估,然后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后,他仅用4个多月时间就让自己的多项健康指标得到明显改善,胰岛素使用剂量由18个单位降到8个单位,这让他直呼:“运动是治愈一切的‘良方’。”
将“运动干预”加入百姓“健康清单”,打造“体卫融合”新模式。2022年起,我市整合体育和卫生健康等相关资源,不断深化体卫融合,成功在丹北镇埤城卫生院的体检中心内开设并建成了丹北镇埤城体卫融合运动促进健康服务站,深入聚焦构建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积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实现了健身、健康向更高质量发展,让运动真正成为防病、治病的“良医”,为全省体卫融合工作走深走实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新思路、新实践,走出“健康中国”丹阳实践新路子。
近日,记者走进丹北镇埤城体卫融合运动促进健康服务站看到,该服务站按功能分为运动健康服务区、科普区、体能测评区、康复区等区域。虽然面积只有约300平方米,但这间小而全的“健身房”内各类运动干预一体机一应俱全,设置了体重测试仪、反应时测试仪、坐位体前屈测试仪、俯卧撑测试仪等十几种体适能检测训练双功能设备,还有一套国民体质十一项测试器材,可对身高体重、体脂、力量、心肺功能、拉力、反应力等进行全面监测评估,自动生成测评报告,实现“一站式”健康服务、一体化干预。其中,为糖尿病患者群体提供身体状况科学评估、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是服务站的特色。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告诉糖尿病患者注意饮食、多运动,但不少患者并不清楚如何科学运动。
“我们会通过精准健康管理,为患者提供科学建议,确保服务站实现检测、评估、指导、练习的完整闭环管理,让患者可以安全地进行运动干预。”该服务站相关负责人介绍,服务站现有运动处方师2名、医护等相关专业工作人员8名,聘请院外社会体育指导员5名,保障运动促进健康工作有序开展。为更好地体现运动指导的针对性,该服务站在埤城区域针对重点慢性病患者及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时,从发现的慢性病高风险人群中招募项目干预对象。
“经过2个多月的运动干预,我的体脂率下降了9.6%,空腹血糖能维持在5.66,感觉身体又充满了活力。”几个月前,55岁的居民贺静在服务站进行的糖尿病筛查中,发现自己是一名糖尿病高危人群,医生建议她进行运动干预。该服务站运动处方师耿晓超在给她做了体适能测定后,结合她的慢病情况,开具了运动处方。在体育指导员指导下,贺静在运动健康服务区坚持运动干预2个多月,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改善。耿晓超介绍,许多参与者刚开始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不了解,经过一段时间,慢慢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不仅在此进行运动,也将运动习惯带回了家,融入日常生活。此外,他们在锻炼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了更深的了解,学习到各种运动方式和身体拉伸放松的方法以及饮食方面的知识。
两年来,该服务站定期举办医务人员关于运动处方知识的专业培训,并对外进行运动促进健康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印制科学的运动宣传册,已向公众发放2000余份。针对服务站管理的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群体,进行细致的筛选工作,并贯彻“体医融合”思路,将开具运动处方与家庭医生工作相结合。“服务站与目标患者签订定制化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在慢性病的诊疗和随访管理流程中,依据患者的运动风险评估结果,为其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同时提供饮食指导,定期进行跟踪回访与健康指标复查。”该服务站相关负责人说,两年来,埤城参与测试评价的人员从第一年的5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300余人,先后有56名慢性病患者遵循处方指导进行了运动,他们的各项健康指标均得到提升。
把健康关口前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体卫融合不仅将健康关口前移到运动干预,实现了从被动预防转向主动健康的健康管理模式,更是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转变的重要标志。“我们将不断完善基层运动促进健康站点建设,把优质服务送到更多群众家门口,推动体卫融合走深走实。”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主题,不断推进体卫融合运动促进健康服务在基层延伸,创新推动“体卫融合”发展,从全民健身到全民健康,托起全民共享的“健康梦”。同时,丹北镇埤城体卫融合运动促进健康服务站也将积极争取与专业机构合作,确保与科技进步同步,并计划明年开始逐步引入康复设备,将康复与治疗工作整合至日常服务中,致力于为辖区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健康服务,进一步提升居民的生命健康水平,并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创新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