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郡玉
23日~25日,第六届全国验光与配镜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我市举行。为期三天的竞赛中,丹阳这座素有“中国眼镜之都”美誉且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在眼镜领域的非凡影响力和深厚底蕴,再度成为全国眼镜行业瞩目的焦点。这一全国性的竞赛为何会落户丹阳?答案便蕴含在我市眼镜产业的雄厚实力与眼视光教育的蓬勃发展之中。
眼镜产业的繁荣,为我市举办全国性的验光与配镜职业技能竞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作为中国眼镜产业的核心区域,我市眼镜产业的规模堪称庞大,拥有眼镜生产企业与销售门店超千家,每年生产的镜片数以亿计,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也名列前茅。从高端的光学镜片到时尚的镜架,我市眼镜产品品类齐全,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我市眼镜产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自上世纪中叶起,我市便开始涉足眼镜制造领域,历经几十年的风雨洗礼和技术积累,从最初的小作坊式生产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我市始终秉持着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和对创新的不懈努力。如今,我市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眼镜产业链,从原材料采购、设计研发、生产加工到品牌营销、售后服务,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协同发展,为眼镜产业的持续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我市与金茂集团联合投资80亿元打造的丹阳眼镜城也正在积极建设之中。
与此同时,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眼视光专业的蓬勃发展也为此次竞赛的落户增添了重要砝码。
中北学院的眼视光学专业于2018年申报、2019年获批并开始招生,是全国首家非医学类院校开设的眼视光学专业,也是学校重点培育的校级产教融合专业和特色专业之一,2022年12月通过新设专业评估和学士学位授予权审核,2024年获批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该专业设立以来,中北学院与眼镜行业领军企业鸿晨集团、万新光学集团紧密合作,共建生命健康产业学院、万新科技学院两个产业学院,携手打造“眼视光创新创业实训中心”,探索出“地方名企+应用型高校”的校企共建模式,构建起教学、实践、科研、服务一体化的产教融合新平台,打造了一支由省级产业教授、行业和医院专家、自有教师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实现了招生、教育教学、就业、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目前,校内已建成8个专业实验室、约300平方米的眼视光创新创业实训中心。
“我院眼视光学专业一直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学校构建了产教融合的新模式,为眼镜产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与眼镜行业的合作,为其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教学顾问钟文辉说。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和支持眼镜产业发展,尤其注重眼镜工匠人才的培养,通过持续深入推进眼镜行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四步工作法”,统筹吸纳驻地高校、民营企业等各类优势资源,为眼镜行业产业工人成长成才搭平台、设赛道,培育了一大批丹阳眼镜工匠。市总工会也在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过程中,围绕产改“全镇区推进、全行业覆盖、全产业提升”的目标任务,立足我市产业结构特点,率先在眼镜产业集群整体试点推进,坚持以重点企业带特色行业、以特色行业带中小微企业,坚持全过程把握,突出质效评估的“闭环推进”模式,走出了一条从“盆景化”试点到“风景化”扩面的特色路径,形成了系统全面的产改“丹阳样板”,在赋能职工成长中推动企业创新、促进产业振兴,有力推动了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提升。
目前,我市正逐步构建起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综合生态体系,不仅能为眼镜行业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能为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眼视光人才提供广阔舞台。在产业与教育的双轮驱动下,我市将在眼镜行业的广阔舞台上继续绽放光彩,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为推动全国眼镜行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