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二代”茅晓雪:谁说女子不如男?

核心提示: “这两处溶解氧不同,但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不需要调整。PH值基本都在6到9之间,也很稳定。”近日,在位于司徒镇的雨禾家庭农场,“90后”茅晓雪正在物联网数字大屏前仔细查看35个养殖池相关数值,“通过这套智能系统,我对青虾养殖池的运行情况有了更为精准的把握。”

本报记者 印牧欣

“这两处溶解氧不同,但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不需要调整。PH值基本都在6到9之间,也很稳定。”近日,在位于司徒镇的雨禾家庭农场,“90后”茅晓雪正在物联网数字大屏前仔细查看35个养殖池相关数值,“通过这套智能系统,我对青虾养殖池的运行情况有了更为精准的把握。”

这套由茅晓雪新引进的物联网系统,不仅能实时监测,在养殖池相关指标异常时,还会自动发出预警。养殖户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远程控制微孔增氧等水中设备。“400多亩的养殖池,两个人就能顾得过来,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茅晓雪对系统的成效十分满意。

今年32岁的茅晓雪从事农业已有6年。1991年,她的父母先后养殖了螃蟹、鲈鱼等水产。耳濡目染之下,茅晓雪对农业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眼看父母渐渐上了年纪,原本有份稳定工作的茅晓雪决定辞职回家,帮助父母养殖青虾,成为一名“新农人”。

“刚开始听到女儿要跟着我们做农业,我非常反对。”父亲茅建俊说起当时女儿的决定,仍然觉得有些心疼,“做农业非常辛苦,她一个女孩子,有个稳定的工作能养活自己就很好。可她偏偏觉得男人能做的事,她也可以。我们拗不过她,只能同意她回来。”

茅晓雪是专业的美术生,却是农业的“门外汉”。刚回家从事农业时,她没有直接参与生产,而是发挥所长,从品牌宣传入手,逐步学习养殖知识和技能。三年前,她又前往南京农业大学,系统学习了相关知识,为开展养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我平时跟着父母在田间地头转,向一些有丰富养殖经验的老前辈们学习,深刻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茅晓雪笑着说。

打开手机App,查看养殖池的情况,并根据预警信息及时作出调整,确保青虾始终处于最适宜的养殖环境,已经成为茅晓雪每天醒来要做的第一件事。“我见过父亲凌晨两三点还要出门巡塘,也见过他冒着狂风大雨给养殖池加泵的场景,真的很辛苦。”茅晓雪告诉记者,如今农业已经朝着智慧化发展,各种智能设备更新换代,农业生产对人力的依赖逐渐减弱,“我觉得只要肯付出、愿学习,掌握这些高新技术,即使是女性,从事农业也不会比男性差。”话音刚落,由她操控的无人机已经起飞升空,通过手机屏幕,就能轻松巡视400多亩养殖池的情况。

2019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农场青虾滞销,愁坏了茅建俊。茅晓雪充分发挥微信朋友圈、抖音等自媒体的力量,将父亲20多年来一贯的线下送货模式转为线上销售模式,成功打开销路,解了燃眉之急。工作之余,茅晓雪还积极参加养殖方面的培训,前往外地参观交流,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理念,带领农场朝着智慧化的方向不断发展。看到女儿干劲十足,茅建俊改变了原先的看法,“作为父亲,我深深感受到她对农业的情怀,也从她身上看到了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我会尽我所能,支持和帮助她更好地成长。”

“未来我想把这一片打造成集养殖、垂钓、餐饮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茅晓雪热情地招呼道,“到时你们一定要来体验体验哦。”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