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邹亚俊 实习生 蒋宸轩
稻穗饱满,稻香四溢。走进开发区马陵村小丫家庭农场,只见岗地上一片尚未收割的水稻株型紧凑、穗大粒多,昔日被视为贫瘠之地的岗坡地,如今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这一改变,离不开小丫家庭农场负责人魏国良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多年来,他坚持对土壤进行有机肥改良,使自己承包的岗地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高产地。
21日上午,记者来到小丫农场时看到,碾米机正高速运转,将刚收割上来的水稻加工成大米。“还有60亩水稻没有收割,现在忙着给客户加工新米,这批正在加工的新米需尽快送到一深圳客户手中。”正在碾米机旁忙碌的农场主魏国良告诉记者,11月中旬刚收割时,就有客户跟他预订新米,一开始还担心新米质量会有影响,但从客户反馈情况来看,新米质量还不错。
今年水稻生长并不容易,遭遇了罕见的高温和台风天气,以及水稻收割期间频繁的降雨。然而,魏国良种植的南粳46号水稻不仅经受住了考验,而且产量稳定、品质上乘。“上烘干房烘干之后,亩产在1200斤左右。”魏国良自豪地说,尽管有诸多不利因素,但他对今年的收成相当满意,这也得益于他多年来坚持的有机肥改良土壤和科学种植技术。小丫家庭农场承包的土地大多是岗坡地,原本并不适合水稻种植。魏国良没有气馁,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逐渐找到了适合这片土地的种植方法。他深知,土壤是农作物的根基,只有土壤肥沃,才能产出优质的水稻。因此,魏国良连续7年对土壤进行有机肥改良,选用牛粪、羊粪等优质的有机肥,将它们均匀地撒在田地里,再用旋耕机将土壤和有机肥充分混合,不仅提高了农田有机质含量,还改善了土壤结构,使土壤更加疏松透气,有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同时还能减少复合肥、尿素用量,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
除了有机肥改良土壤,魏国良还积极运用侧深施肥、精确定量栽培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他告诉记者,通过侧深施肥,可以将肥料直接施入土壤深层,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通过精确定量栽培,可以根据水稻生长需求进行精准管理;通过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正是这些科学种植技术的运用,使得魏国良的水稻生产更加高效、环保。
“你看这方田没有倒伏,完全得益于有机种植。虽然有机肥用量大、施用过程相对繁琐,但能改良土壤、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站在田埂上,魏国良看着眼前的一片稻田,言语中充满了对有机种植的坚定信念和对农业事业的热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