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20年,越来越轻松!”

核心提示: 再次见到韦江秋,已是8年之后。

“种田20年,越来越轻松!”

——一个家庭农场的转型之路

e1ea605c7d497294093c5d286d2ffb24

图为天源家庭农场的巡田无人机正从农田“停机坪”起飞,开展巡航作业。这也是我市目前唯一的无人值守作业平台。 记者 谢超 摄

本报记者 谢超

再次见到韦江秋,已是8年之后。

走在前往天源家庭农场的乡间小路上,两侧打碎的秸秆和着泥土,飘散出阵阵稻香。道路尽头,农场主韦江秋正在对即将开展巡田作业的无人机进行起飞前的检查。

“你看,我只需要在屏幕上圈出飞行地块,设置好飞行速度、高度,无人机就可以自动进行巡田,并实时将农田的各项指标数据传回智慧农业管理平台。”韦江秋笑着向记者介绍前不久刚刚购置的这款“黑科技”巡田无人机。

今年50岁的韦江秋与土地打了20年交道,黝黑的皮肤、深深的皱纹在他身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谈及8年前的采访经历,韦江秋不无感慨:“从创办家庭农场开始陆续添置农机,到实现农作物全流程机械化,再到如今逐步向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转型,科技赋能让种田越来越简单。”

开机、起飞、巡航……随着一阵嗡鸣声响起,巡田无人机在韦江秋的操作指令下,按照预定路线巡查。“这种巡田无人机单架次可完成2000亩区域的测绘作业,通过高清摄像头和多光谱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农田的高精度测绘和图像采集,对农田土壤、水分、光照等综合信息进行计算和分析,帮助判断作物生长情况,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韦江秋说。

以日常巡田工作为例,面对大面积连片农田,人工巡田只能顾及农田外围及目光范围内的作物生长情况,存在巡查不及时、不全面、反馈的信息量不够,难以发现田间异常以及难以记录统计等问题。而使用田间智能相机、遥感无人机代替人工巡田,在多光谱设备及AI的加持下可以实现多维度、全方位、高效率精准获取作物生长信息,为田间环境智慧分析监测提供数据支撑。

韦江秋说,“现在,我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完成耕、种、管、收全环节农事作业,600亩的农田只需一个人管理,真正让‘在屏幕上种田’成为现实。”

在天源家庭农场,插秧补苗、施肥打药、收获割晒……水稻的“一生”基本上被各种无人驾驶农机“承包”了。谈笑间,韦江秋在他的农机库内,依次介绍起了他的“高端装备”。

“这辆无人驾驶插秧机可以让秧苗栽植更加均匀、精准,直线控制误差在2.5厘米以内。” 韦江秋说,插完秧后,病、虫、草都会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所以就需要有人每天到地里观察水稻的生长状况及病虫害发生情况,“但是让人围着稻田走一圈、用肉眼观察,是真的费体力,还容易中暑!现在只需要1架无人机,就能完成整体田块扫描,然后显示哪块地里缺苗、有病虫害或杂草,以便精准地补苗、打虫。”

“这架植保无人机携带的药箱能容纳60升药水,可以在6分钟之内给13亩土地喷洒农药,还能用于施肥。”韦江秋说,它主要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单片机技术和无人机遥感技术,通过变量喷药系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应等级的药量喷洒,从而达到精准实施的效果。

“以前施肥时,主要依靠两条腿,背着几十斤重的肥料进地,再一把把撒,很容易撒得不均匀,最后的产量都受影响。现在别看这无人机小,可省大事了!”韦江秋说,以今年试种的160亩新品种水稻为例,如果用人工撒施返青肥的话,需要2名工人连续工作9个小时,花费1000元,而如果通过植保无人机的话,仅用时1个多小时,花费也只有480元。既节省了人工成本,又提高了作业质量。

在智慧农业管理平台上,韦江秋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特殊的“处方图”,穴数、长势、病虫害、倒伏等数据信息一目了然。几百亩的农田呈现出深深浅浅不同的色块和色斑,色斑的深浅则代表了不同的建议用肥量。“每亩地的建议用肥量从0到6.99千克,也就是告诉我哪块地‘肥’、哪块土‘瘦’。”他说。

截至目前,智慧农业管理平台的大数据库已录入耕地、林业、水利、气象、测土配方施肥等数据近万条,为精准管理、高效生产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撑。

“种田20年,越来越轻松!”科技赋能让韦江秋尝到了甜头,也坚定了他持续深耕智慧农业的信心,“明年计划再实施一套智慧节水灌溉系统,让田间管理变得更加轻松便捷,也更加科学可靠。”田埂上,韦江秋踌躇满志,快步向前走去……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