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推动农作物病虫害智能化监测建设显成效
虫脸自动识别 科学精准防控
图为市植保植检站技术人员在田头进行农作物病虫害智能化检测。 记者 邹亚俊 摄
本报讯 (记者 邹亚俊 实习生 蒋宸轩) 刷脸解锁、刷脸支付,如今智能识别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屡见不鲜,但是将这项技术用来识别小小的昆虫您听说过吗?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积极探索将虫脸识别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病虫害测报,有效推进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智能化。
在访仙镇一处农田,一台智能虫情测报仪器犹如哨兵一样矗立在田间,通过诱捕、拍摄上传分析反馈等流程,对田间水稻害虫进行虫脸识别,植保人员可以通过软件实时查看虫子的照片、种子和数量,快速了解并预测农田内的病虫害情况。现场植保人员介绍,以前的虫情测报都是人工手动识别,效率不高,同时还有很长的识别周期,而智能虫情测报仪相当于给农田请了24小时私人医生,可以随时进行查看。
“你看,这是我们之前的数据截图,上面显示的访仙镇智能虫情监测点,在手机界面上就能清晰地展示出害虫的照片、名字、数量……”市植保植检站副站长眭丹打开手机上的“害虫性诱智能测报”APP,点击相关选项后,就能清晰地看到一个图文一体的画面,其中不但有实时拍摄的虫子照片,旁边还附有虫子种类和各自的数量,十分精准。
据了解,“虫脸识别”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和检测技术,让机器自动化识别照片中害虫种类和数量的病虫害测报手段。经由拍摄、上传、分析、反馈等环节,植保人员和种田大户可以快速了解农田内的病虫害情况。眭丹介绍,“每隔固定时间段进行自动拍照,通过数据库里面数据的比对,因为我们数据库里有大量的不同角度不同大小不同性别的昆虫图片,就能很快地识别出它是属于哪一种害虫。”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农作物病虫害智能化监测,通过行政推动、统筹资金、强化培训等措施,推动病虫害智能化监测建设。截至今年10月份,我市建成智能化病虫测报站3个,设置农作物病虫害智能化监测设备24台,包含智能性诱设备、智能虫情设备、农田小气候监测设备等,全市植保智能化技术应用较去年有了较大程度提升,这使得我市农业监测预警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同时预警信息也更加快速精准。
“通过智能化监测点设备不断地增加,聚点成网,能够极大地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的效率,让农户更加精准地防治水稻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眭丹介绍,下一步,农业农村部门将继续加大病虫害智能化监测建设,为农业生产、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