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菀滢 印牧欣
在珥陵镇,有这样一户家庭,他们有着一个家庭农场,由张建平夫妇悉心经营,他们的大女儿张琳玉经营着一家农机维修服务站,为周边地区的农机农具“保驾护航”,小儿子张呈杰是一名农机手,每到农忙时就驾上农机驰骋在田野间……就是这样的两代人,不仅让农业生产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更以此体现了全家人对这片沃土的深深热爱。
眼下正值农忙时节,田间地头处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昨日上午,张建平驾驶着收割机,来到邻村种粮大户的田里,帮忙抢收水稻。
“目前出动了三台收割机,估计今天能帮他收完,紧赶着就要去下一家帮忙了。”张建平说,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就深知农机种粮的好处远大于纯人工。于是,他在这些年间不断积累,购入“时髦”的农机,让农场的规模从原先的几十亩扩大到几百亩,再到现在的近千亩。
随着时代的变迁,张建平从一位年轻的农民成长为一位成熟的农场主,但他的农场却一直在注入“新鲜血液”。
“这台新款收割机是我儿子去年买的,花了近20万元,它的性能出色,真是比我当年用的老式机器好太多了,看来我们确实是老了,少了年轻人‘大刀阔斧’的魄力。”说起自己的儿子,张建平甚是欣慰,他告诉记者,张呈杰是一名农机操作手,负责管理农场中所有的现代化农业机械。他也是一名新农人,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设备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劳动强度。记者在农场里看到,张呈杰熟练地操作着各种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设备,在父亲的指导下不断学习新的农业技术,为家庭农场的现代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谈及自己的女儿,张建平更是赞不绝口:“一台收割机有1万多个配件,她能精准记住配件的位置、价格,对各种机型了如指掌,不少安徽、浙江的客户都会找她修理,我还是挺自豪的。”记者见到张琳玉时,她正和师傅们忙着维修农机。对于农业生产来说,设备的完好无损意味着可以在关键时刻顺利开展作业,避免因机械故障造成的损失。张琳玉细心检查每一台机械设备,确保它们能够在下一个播种季节到来之前处于最佳状态。 “虽然每天工作到深夜已经成了常态,但我从未后悔选择这个职业。看到父亲起早贪黑为了这片土地付出的努力,我也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 张琳玉说道。
“下一步,我准备开办一家米厂,构建全产业链,自造一把致富‘金钥匙’。”徜徉未来,张建平信心满满。他们一家四口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年四季不停地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从春耕到夏种,再到秋收冬藏,每一步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汗水,在这个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证明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