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戏有感

核心提示: 前段时间,我有幸在开发区皮革商城观看了由丹阳市丹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演出的古装丹剧“冰雪寒梅李三娘”一场戏,丹剧艺术家原汁原味的丹剧啷[当][口]唱调吸引了现场广大听众,引来了啧啧称赞。

■ 吴国喜

前段时间,我有幸在开发区皮革商城观看了由丹阳市丹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演出的古装丹剧“冰雪寒梅李三娘”一场戏,丹剧艺术家原汁原味的丹剧啷[当][口]唱调吸引了现场广大听众,引来了啧啧称赞。

丹剧源自于新中国成立前乃至五十年代后期,丹阳的一些盲人,身背行囊、木鼓、竹棒,走村串巷,改编一些民间故事,用民间的啷[当][口]调进行演唱,以此换粮糊口。那时候,我们村上经常有一位叫凡娣的女盲人来唱啷[当][口],她是我村西郭介庄人,来的次数多了,也熟悉了,村上农妇们宁可自家人少吃一口,也要端上一碗吃的给她。

1958年,丹阳县文教局为了挖掘地方文化遗产,组建了丹阳县啷[当][口]剧团。经过选拔,当年由吴志坚(小生)、赵玉妹(花旦)、吴润生(老生)等一批演员排练出的“砻糠记” “五女拜寿”“哑女告状”等剧目,在全丹阳县境内乃至金坛、武进等地巡回演出,影响甚好。其间丹阳县啷[当][口]剧团曾获得过上级有关部门授予的“天下第一团”美誉,之后,丹阳县啷[当][口]剧团改名为丹阳县丹剧团。但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因电器化发展迅猛,电视机得到广泛普及,人们开始追着电视连续剧看,对看戏逐渐淡化。尽管如此,丹剧艺术家们,仍然不被戏剧萧条所限,排练了像“野塘婚礼”“大哥您好”“凤先生”等一批剧目,将丹剧这一文化遗产传承了下来。

在传统戏剧的传承过程中,有的剧目会添加一些现代音乐元素,在此,我衷心希望以原汁原味啷[当][口]调为基础的丹剧音乐不要太过于走调,所谓走调就是某些唱调好似歌剧一般了,远离了啷[当][口]基调,相信这样的改编,观众也听不习惯。

这次观看的“冰雪寒梅李三娘”这场戏演得就非常好,整场演出艺术家们采用了原腔原调的啷[当][口]腔调,在大多数剧情唱词中配上优美动听的乐队配音。听起来真是叫入心入耳,在说白中采用常锡口音,时而还冒出几句地道的丹阳本土方言,听起来很有亲近感。同时,这出戏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饰演李三娘的演员表演非常到位,现场不少观众都被带进了剧情。可以说演出非常成功,但愿以后我们能看到更多这样的地方特色剧目。

愿我们的丹剧在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中发展得越来越美好。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