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恩师马筱龙

核心提示: 马老师那种谦虚谨慎、永不言败、努力奋进的精神,总使我心生震撼和感悟,令我终身受益而难忘!

■ 郭友敏

我的恩师马筱龙先生出生于1934年1月24日,他先后就读于苏州市正谊小学、苏州市晏成中学、苏州第六中学,1953年9月考入江苏师范学院数学系(苏州大学前身),1957年9月响应国家号召,由苏州分配至丹阳工作,从此与省丹中结下了不解之缘。除1969年文革期间马老师调往丹阳安源小学(原名:西门小学)工作半年外,一生都在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任教数学,是终身为省丹中工作的优秀教师之一,是一位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高级教师。2024年10月21日,马老师在丹阳人民医院仙逝,享年91岁,寿终正寝。

马老师学生时代就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而且他还爱好打排球,排球水平很高,曾是当年江苏师院的主力队员、国家二级运动员,多次参加过全国型大学生排球比赛,曾多次受邀担任全国和江苏省排球联赛裁判工作。在丹中工作期间马老师曾经兼任省丹中排球队教练,带领校学生排球队在镇江地区(十一县市)比赛中多次打进决赛。他训练时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队员严格要求,如队员一个动作做得不规范就必须重做,言传身教,深受运动员尊敬和爱戴。

马老师在省丹中被尊称为“马老”,更多的省丹中校友称他“马三角”,称陈一川老师(省丹中原校长)为“陈几何”,这两个尊称盛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丹阳教坛,是马老师、陈老师学识渊博、数十载严谨治学的生动写照。1957年9月,风华正茂年仅22岁的马老师,从原江苏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离开家乡苏州,只身来丹中任教,献身丹阳教育事业。三十八年来,马老师几乎是家里和学校两点一线,兢兢业业、躬耕书案、日夜操劳。站在三尺讲台上,马老师以高尚的人格魅力、用知识的火种点燃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他的身影挺拔如松,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每一堂课,他都精心准备,备课笔记条理清晰,一丝不苟。一手漂亮工整的粉笔字、徒手画图等过硬教学基本功,仿佛在雕琢一件艺术品,是吸引学生、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那些复杂的公式、深奥的定理,在他的讲解下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每当黑板上教课重点内容从左到右写满了,下课铃声也随之响起,一堂课45分钟的精确把控非常到位,至今影响着省丹中年轻数学教师一代。特别是在三角函数教学上他教有专长,三角公式诸多繁杂,但马老师对三角函数公式的推理,烂熟于心,倒背如流,故才被尊“马三角”。马老师的《在三角恒等变换中进行思维训练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杂志及学术交流会上发表获奖。上世纪80年代马老师授聘担任省丹中数学教研组长,全数学教研组当时有30多位教师,是学校主科大组,个个身怀大志,教学各具特色,老中青教师都有优秀代表,马老师凭着知识渊博多才、人格人品魅力平衡驾驭数学组的各项工作,丹中数学组曾被评为丹阳市先进教研组。马老师是镇江市首批高级教师,曾被中国数学学会奥林匹克委员会授予“一级教练”光荣称号。他担任多届高三班主任及数学任课老师,所教学生数奥竞赛和高考数学成绩斐然,优秀学生诸多。

马筱龙老师,才华横溢,潇洒英俊,一向谨言慎行,他热爱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工作任劳任怨,服从大局,服从学校分配。他一生光明磊落、风清气正,是非分明,敢于向领导提出建议,敢于批评有错的人和事,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和风骨。他爱学生如子,对我格外厚爱和关心。我当时是高二(1)班学习委员,他既是我的数学教师,又是副班主任,常来问我对他教学的反馈意见,我当年获得高一年级数学竞赛第三名,马老师给予极大鼓励和支持。后来我与马老师同在数学组工作多年,他教学上常常言传身教,教育我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马老师那种谦虚谨慎、永不言败、努力奋进的精神,总使我心生震撼和感悟,令我终身受益而难忘!

谨以此文祭奠马筱龙老师在天之灵!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