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紫金e评:“富民产业”破“土”而出,晕染乡村振兴最美画卷

眼下,正是大别山山核桃生产加工旺季。在大别山区的安徽省金寨县关庙乡,阳光洒满山谷,伴着机器轰鸣声,一颗颗“金果果”从加工车间生产线上经过脱壳、烘焙等层层严选,华丽变身,喷香扑鼻的山核桃新鲜出炉。“大别山山核桃”名扬市场,让“小山货”成了村民致富的“金果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首先是要发展富民产业”。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湖北考察时,对乡村振兴作出重要部署。

发展“富民产业”,是各地升温民生幸福的关键抓手。江苏出台“17条”,围绕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系统施策,促进农业产业全链条降本提质增效;安徽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把越来越多的 “土特产”做成“大产业”,徽茶、长丰草莓、砀山酥梨等“名气在外”;农业大省山东不断尝试新的种养模式,“一村一业”探索特色品牌,让更多特色产品充实“菜篮子”“果盘子”“鱼篓子”……在各地,“土特产”不断破“土”而出,成为解锁市场的一把把“金钥匙”。

产业兴旺,农村发展才更可持续。如今在各地,纷纷推动优势资源下沉到乡土大地,打造立得住、叫得响的特色产业,绽放“一村一产、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乡村产业之花。湖北嘉鱼的蔬菜产业,丰富了全国的“菜盘子”,鼓起了村民们的钱袋子;“闻着臭、吃着香”的柳州螺蛳粉名扬海外,慰藉四海食客“味蕾”;五常大米成为人们争相抢购的“明星货”,从田间地头到市场摊位的销路不断得到拓展……一个个源于特定地域的“土特产”,既承载着浓浓的“乡愁”,更释放着强劲的“经济活力”,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帮助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新引擎。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土产。各地当因地制宜,用好来自家乡的山水资源,培育独具特色的家乡产业,让更多的乡亲们在家门口发家致富,让幸福日子越过越红火。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农产品加工是推动农业产业链延长和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这些年,基层持续转变观念,推动更多的农作物在田间地头、乡村工厂就地加工,形成消费者青睐、市场追捧的“土味”。实践反复证明,做活做精“土特产”文章,不仅能够提升农作物“附加值”,让农民增收、得实惠,还能够带动村民们“家门口”的就业,切实激发农民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是各地强农兴农的关键抓手。各地需进一步加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新建力度,让一个个富民的强村、强镇、强县脱颖而出,壮大产业,擦亮地方招牌。加大农产业培育,不可“一哄而上”,关键要因地制宜,念好“土”字诀,打好特色牌,用“一方水土”放大亮点,让更多的村子、乡镇、县域有支柱产业、富民产业,让乡亲们吃上更具生命力的“产业饭”。

农旅结合、农旅互动,不啻为推动“土特产”腾飞的重要一招。这些年来,乡村大地成了吸引城里人下沉、带动“反向旅游”的重要场景。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农村“百花齐放”的产业结构,面貌一新的游玩场景,不仅能让人玩得尽兴,还可留得住“乡愁”。如今的中国,拥有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近万家,一个个村貌美、文化强的特色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脱颖而出,浙江余村、安徽西递村等8村更是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的“最佳旅游乡村”,数量居全球第一。乡村做活产业,展现各美其美、千村百景面貌,让“富民产业”建设渐入佳境,晕染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围绕土特产,大有文章可做。各地当聚焦“差异化”“特色化”,聚焦一个“农”字,在“产”字上下功夫,推出更多“+文化”“+旅游”“+生态”创新场景,让更多富含本土特色的“家乡味”“隐藏款”走向大众、进入市场,以更加丰富的“土特产”托起富民的“金饭碗”。(古风)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