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桂祉越
“刚开始200多万元亏掉了,全靠一股子志气,如今才做出点名堂来。”昨日,蟹农赵夕荣一边捆扎螃蟹,一边向记者讲述他的“水产生涯”。
在吕城镇虎墅村,赵夕荣算是最大的水产养殖户,养殖面积达230亩。刚入行时,他承包了十几亩水面养鱼,后来又开始养殖青虾,承包面积将近180亩。不久后,赵夕荣从市场上嗅到了更大的商机。“看到螃蟹价格高,市场上卖得好,就心动了。”心动即行动,那时候已经40多岁的赵夕荣将家中承包的鱼虾塘重新改造,开始尝试养螃蟹。
哪有一蹴而就的事业,在尝试养蟹的过程中,品种差、存活率低、产量低、销售难等问题,赵夕荣都遇到过。“那几年连续亏损,真的难熬,但已经投入这么多了,说放弃是不可能的,人都有志气。”赵夕荣说,就靠着这股子志气,他硬着头皮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为改善品种,他索性自己繁育蟹苗。每年过完年,他就带着自己蟹塘里的优质公蟹或母蟹,去远一点的地方配种,再拿到南通的海边渔场,用一周时间将蟹苗淡水化。等蟹苗适应淡水环境后,他便拿回自家蟹塘,继续培育。为追求蟹口感好,赵夕荣自己研究蟹食配比。蟹苗前期投喂饲料,成长到中后期时,就投喂冰鱼和玉米。为此,赵夕荣还特意搭建了一个冰库,用来储存冰冻的海鱼。就这样,在探索中,赵夕荣的养蟹技术逐步成熟。如今,他的蟹塘亩产达到了250斤左右,每年平均净利润在50万元左右。2018年,赵夕荣成立了丹阳市吕城镇益晶家庭农场和丹阳市益群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养虾养蟹事业迈上了正轨。
眼下已经进入螃蟹销售旺季,赵夕荣的工作节奏也在加快。“凌晨三点就要起来,先把青虾送到贩子那里,然后回塘口起捞螃蟹,再打包发货。”有时候,他送完青虾人还没到家,就已经有顾客在塘口等了。“每年新顾客人数都翻一倍,都是老顾客介绍来的,一个带一个,信誉也做出来了。”赵夕荣向记者说道,最忙碌的时候自己一天捆扎了将近2000个螃蟹,即便是熟手,手上也被蟹爪扎出了一些伤口。
说话间,又有顾客上门选蟹。赵夕荣带着顾客到蟹池旁,按照公母、个头大小依次挑选。“三两以下的蟹都放回塘里了,留着过年卖好价,现在都是四两、四两五的精品蟹。”今年受夏季高温影响,整个蟹塘的产量下降了将近20%,但是市场对于精品蟹的认可度居高不下,精品蟹的价格较往年竟高出一倍多。这让拥有十多年养蟹经验的赵夕荣更加坚定了养好精品蟹的决心。
如今已经59岁的赵夕荣,回顾“水产生涯”,感慨其中有苦有甜。接下来,他打算带儿子逐步入行,接手他的“虾兵蟹将”,续写水产养殖新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