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从农记”

核心提示: 作为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江苏省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录入选人员,汤磊是丹阳小有名气的科技“新农人”,因将高科技设备应用于农业出名。而这位“新农人”的出现并非偶然,这是汤家祖孙三代人热爱土地、深耕多年的积累与传承,是几十年前种下的“农业梦”种子开出了科技的花朵。

本报记者 韩笑

“真是不巧了,无人机设备前几天刚送去检修,不然今天可以演示给你们看看。”走进位于陵口镇新陵村的青禾家庭农场,老汤家三代人都在农场里忙碌着。老汤家第三代种粮人、青禾家庭农场总经理汤磊热情接待了记者一行。作为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江苏省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录入选人员,汤磊是丹阳小有名气的科技“新农人”,因将高科技设备应用于农业出名。而这位“新农人”的出现并非偶然,这是汤家祖孙三代人热爱土地、深耕多年的积累与传承,是几十年前种下的“农业梦”种子开出了科技的花朵。

今年75岁的陈香青是汤磊的奶奶,青禾家庭农场的“青”字就是取自陈香青的名字。陈香青一边处理手上的活计,一边忆往昔。“之前都是牛、钉耙种地,家里小麦总产量能达到五六百斤,水稻总产量有八九百斤就算好的了。”陈香青表示,她这一辈人从事的是典型的传统农耕方式,收成如何全看天意,天公作美收成就好,一旦遇到气象灾害,就面临着减产减收的结局,徒有辛苦,而收效甚微。

陈香青夫妇的辛勤与无奈,身为儿子的汤建芳都看在眼里,于是在17岁的时候他就结束学业回到家中,开始帮助父母承担农活,并在有余力时为周边农户提供耕种服务。人生不止一条道路,走上务农之路的汤建芳很快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点——农业机械。“这个厂房里的这些家伙什就是我这几十年来全副身家了,一辈子的心血。”汤建芳指着农场厂房里六十多台各种农机向记者介绍。从两台拖拉机开始,汤建芳大胆尝试,不断投入资金购买各类新型机械农具,不仅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作业舒适度也提高了。“你看,我们农场已经不用手扶拖拉机了,现在这款是带空调蓝牙多媒体音箱、舒适度极高的智慧轮式拖拉机。”汤建芳觉得农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不过用智能农机我就不行了,还是得年轻人上。”面对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汤建芳逐渐感觉自己无法跟上智慧农业的步伐,这时候儿子汤磊的回归正好接上了农业技术升级的担子。

汤磊大学毕业后曾在无锡的江南晚报教育部工作过一段时间。由于儿时耳濡目染,他心中的那个“农业梦”在日复一日的朝九晚五中日益清晰。2018年,汤磊正式辞去了无锡的工作回乡务农。从一窍不通到行家里手,从种子处理到农田管理,从拖拉机驾驶到无人机操作……汤磊不断在实践中熟悉农业生产流程,总结种植经验,更将新的智能科技引入现有种植模式,用科技重新定义种田。

自从汤磊接手青禾家庭农场以来,自带电脑程序的烘干机,自带北斗定位的拖拉机、植保无人机、智能插秧机、激光平田机等老一辈农民听都没听过的新奇设备一个个进入农场,让种田不再是起早贪黑,而是科学有序、产出更高。这不仅让老汤家的农业事业蒸蒸日上,也在提供社会面服务时,让周边其他农民也享受了一下智慧农业带来的便捷。

目前,青禾家庭农场已经实现了“耕、种、管、收”四个环节的数字化和可视化,每个环节都可追溯、可复盘,有效提升了各个环节的效益。现农场年产小麦32.4万斤、水稻46.8万斤,每年社会化服务面积达2680亩次,每年可为周边提供优质秧苗1000余亩。青禾家庭农场也因此获得了江苏省示范家庭农场、农业农村部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等荣誉。

“我种地也有八年时间了,最初,无非就是把田种好,让周边的农户跟着我们一起往前进,还有就想让孩子们都能吃上健康的大米。”汤磊和妻子刚迎来新的生命,让他对种田这件事又多了新的期待,农业之路不仅有青山绿水、科技盛景,还有孩子纯真的笑脸、世世代代的幸福生活。

从祖辈的2亩地发展到现在承包500多亩地,从一亩小麦500斤发展到小麦亩产超千斤,从传统农业、机械农业到数字农业,汤磊一家三代接力耕耘,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对农业的热爱,也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书写了属于农人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