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印牧欣
秋风起,蟹脚痒,又是一年蟹肥时。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陵口镇的凤林蟹舫,负责人李誉正在养殖塘里开捕中华绒螯蟹。随着一只只蟹笼被拉起,挥舞着大螯的螃蟹浮出水面。随后,李誉和其他两位师傅一起,对螃蟹进行捆绑、打包、发货。这样的场景,这位“90后”已经坚持了大半年。
李誉今年27岁,大学毕业后,在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负责软件开发。三年平淡的“码农”生活,让李誉不禁思考起人生的意义。今年年初,他决定辞去工作,满怀希望地回到家乡,接手了180亩养殖塘,打算从事螃蟹养殖产业,成为一名“新农人”。
“一开始想得很美好,觉得从事养殖只要出产量,就一定能挣大钱,后来发现并不是这样。”满腔热忱的李誉很快被接二连三的困难泼了冷水。“就像今年夏天,高温天气导致养殖塘里出现大量蓝藻,每天都有大批螃蟹出现伤亡,急得我整晚睡不着觉。”
说起当时的状况,李誉感慨万千。他不断向周边养殖户请教解决的办法,没日没夜地反复实践,终于慢慢降低了螃蟹伤亡率,度过了这次危机。
“取塘水加入试剂,然后观察颜色有没有明显变红,如果颜色正常,就说明亚硝酸盐在正常安全范围,变红了就说明超标,对螃蟹有一定影响。”在养殖塘边,李誉熟练地测试着水质,又查看了有净水和调温作用的水葫芦生长情况。经过大半年的摸索和实践,李誉已经能够将螃蟹的产量稳定在合理区间。
现在正是螃蟹销售的黄金季。产量稳定了,销路又该怎么打开呢?除了沿用传统的门店销售以及向周边饭店供货的途径,李誉把目光转向了互联网。“在微信订货基础上,我还在抖音上开了小店,正在研究如何通过直播来扩大销量。”李誉向记者展示了他的“螃蟹团购群”,一次次接龙、一笔笔订单让李誉乐开了花。他相信,农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将会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和销售量,让自己的螃蟹真正“走出去”。
从计算机行业到农业养殖,如此大的跨度需要有极强的调整适应能力。“螃蟹养殖受天气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大,没有办法像从事计算机行业那样按照既定的思路一板一眼完成。”李誉说,养殖没有上下班时间,必须时刻关注养殖塘情况,休息时间大幅减少,“但我一点都不后悔。农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能从事这个行业,我觉得很光荣,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农业发展作出贡献。”
“接下来我将寻找更好的发展模式,提高养殖效益,把这片塘更好地利用起来。”从大城市的“码农”变身小县城的蟹农,李誉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信心,“我想把凤林蟹舫打造成本地知名品牌,让小螃蟹走向大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