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夫妻店”,一碗鸭汤“味”悠长

核心提示: 一个在店前,讲述非遗背后的传说,绘声绘色;一个在后厨,烹饪非遗绝伦的味道,用心耐心。在延陵镇昌国北路上,有一家开了二十多年的餐馆,经营者是钱金娥和丈夫蒋曲波。他们既是夫妻,也是搭档。

延陵鸭饺:

舌尖上的“夫妻店”,一碗鸭汤“味”悠长

fe8ed059dbfd662a738ccfd109482aa5

本报记者 马骏

编者按:近年来,网红经济、特色经济蓬勃发展。在城市焕新的过程中,一些承载着本地人生活情结,有着独特气质的老店,也在发展的浪潮中找方向,找定位,讲述着自己的“新故事”。今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寻味·小城老店”,走进老街旧巷,挖掘老店故事,品味丹阳这座充满烟火气的宜居幸福小城。

一个在店前,讲述非遗背后的传说,绘声绘色;一个在后厨,烹饪非遗绝伦的味道,用心耐心。在延陵镇昌国北路上,有一家开了二十多年的餐馆,经营者是钱金娥和丈夫蒋曲波。他们既是夫妻,也是搭档。

在餐饮行业,像这样的“夫妻店”有不少,但这一家有些特别。“这么多年来,我们店的招牌菜始终是延陵鸭饺,这一带着神秘色彩的地方美食。”每天开门迎客,钱金娥仍需向新食客普及“鸭饺历史”,“有人以为鸭饺是鸭肉做的饺子,也有人误以为是同音的‘鸭脚’,其实,延陵鸭饺是因鸭块酷似雪白的饺子而得名,一份鸭饺一碗汤。相传,鸭饺的由来与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有关,这也让这碗历史悠久的鸭汤更有味了。”钱金娥走过一桌一桌觥筹交错,也把延陵鸭饺的故事不断传播。

店前,钱金娥一边向食客介绍美食,讲述故事,迎来送往;一边还得与后厨的丈夫通过对讲机保持联系。

白气腾腾的后厨,蒋曲波托着一屉鸭饺,钱金娥用夹子帮忙调整位置。“我的父亲蒋连贵是延陵鸭饺制作工艺传承人,后来传给了我和我的妻子。”这些年,蒋曲波一门心思在后厨,谨记父亲教导,又不忘自我创新,成功接过了父亲递来的交接棒。

“延陵鸭饺用料考究,对鸭子的大小、肥瘦等均有要求。其制作过程非常讲究,加工精细,做出来的成品鸭块呈象牙色,味鲜肉嫩,肥而不腻,汤汁清澈见底,碗面浮有金黄色鸭油,保留了鸭子本身丰富的营养价值,具有清淡、鲜美、酥嫩、补阴舒肺等特色。”蒋曲波介绍,“一份鸭饺,看上去像是一碗普通的鸭汤,实则完全不是这样,制作鸭饺,仅是烹制就需要6个小时左右,选材上就更讲究了,制作鸭饺的鸭一般为3公斤以内的麻鸭,须羽毛丰满,膘肥肉壮。其次是精心宰杀,忌出血不干净,并掌握好烫鸭的水温和时间,不能碰破鸭皮影响色泽;褪毛要干净,要求鸭身雪白,光滑明亮;取出内脏反复清洗干净,切忌污秽留在体内。再次是精心制作,煮鸭时要掌握好火候,以保持鸭肉鲜嫩,并配以秘制作料。最后得精心分装,将整鸭分部切块上蒸笼。通常,一只鸭子可做6份鸭饺。”

对钱金娥来说,延陵鸭饺从来都不只是一份美食。“小时候,听说过这道菜,也听说过关于这道菜的传说故事,但没有尝过,那是有钱人家才吃得上的佳肴。”那时候,延陵鸭饺是钱金娥心底那份对于幸福未来的期待。

长大后,延陵鸭饺是一份为了生计的忙碌。“鸭饺在本地很受欢迎,越来越多的外地人也慕名而来。”生意兴隆,却也有苦处,“起初,店里是家人们一同做,长辈毕竟年纪大,年轻人得多承担些。有时候,一个人在厨房洗碗,感觉怎么也洗不完。坐在水盆前,被杯碗筷碟包围,眼泪就忍不住掉下来。”可不管怎么辛苦,钱金娥明白,幸福生活可不就得撸起袖子干。

如今,钱金娥觉得,延陵鸭饺已然成了一份责任。“延陵鸭饺早在2008年就入选了丹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6月份又入选了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钱金娥没想过开分店,她只想把这一家店做好,把这一道菜做好,“作为非遗,曾经神秘又高高在上的延陵鸭饺早已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了大众美食,而我作为传承人,一定会和丈夫将这一美食和它那传说故事不断传播、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