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延和内涵“双向奔赴”的丹阳城

核心提示: 施俊是我市一位老照片、老物件收藏爱好者。今天的老照片故事,要从他收藏的几张丹阳城老照片说起。

去

暗暗

图为新民中路今昔对比。 记者 吴琪 沈欣 摄

本报记者 吴琪 沈新

施俊是我市一位老照片、老物件收藏爱好者。今天的老照片故事,要从他收藏的几张丹阳城老照片说起。

在施俊的工作室内,各种老照片被打印装订好整齐地摆在桌上。

施俊说,他是一位平面设计师,平时喜欢研究丹阳的历史文化,从2008年开始,他陆陆续续收藏了大量关于丹阳历史的老物件、老照片。当得知这次采访主题是丹阳城的变化时,他拿出了四张有代表性的老照片向记者一一展示。   

“这张照片很明显,拍的是丹阳的城墙。”施俊介绍,第一张照片上的城墙是民国时期丹阳的东门城墙,位于丹阳城最东边,放到现在,大概在千家乐市场的位置,我市东门大街和东门外大街就是因此得名,城门内叫大街,城门外叫外大街。

“第二张照片虽然称不上城墙,但属于城门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叫水关,就在现在的水关路。”施俊说,民国时期,丹阳城区的范围非常小,东边到千家乐、南边到水关路、西边到朝阳桥、北边到公园新村。新中国成立后,丹阳建成区范围逐渐扩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修建城河路和环城路,延伸新民路,建设华南片区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城市对外扩展的脚步加快,进入了高峰期。

城市范围在扩大,城市内涵也在同步提升。施俊指着另外两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民路的老照片向记者介绍,同样一条道路,一西一东两边的景象就存在着很大差距。

“这张照片是新民西路,能隐约看到已经拆除的百家兴市场,还有老的丹阳布厂,你看大家出行工具都是自行车……这是新民中路,路边梧桐树很繁茂,看上去相对繁华一点。”施俊说,新民中路当时是丹阳城区最繁华的一条路,路两边有很多商店,附近还有电影院,人气很旺,然而即使如此,从照片上看,无论是道路规格、建筑样貌还是交通设施配备等,与现在比,都显得陈旧落后。

当记者询问怎么没有新民东路的老照片时,施俊笑着告诉记者,新民东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新民中路向东延伸后建的,当时道路建得很宽,还划分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

施俊说,如今丹阳的城市交通路网布局更趋完善,走在路上,处处都是风景,展望未来,丹阳必将发展得越来越好,人民越来越幸福。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