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万善公园”今昔对比。 记者 吴琪 沈欣 摄
本报记者 吴琪 沈欣
“原来万善公园大门的位置就在这里,是一个石拱门,门口还有一对石狮子。”今年60岁的汤庆云退休前一直在市园林处工作,他告诉记者,2004年,他来到万善公园担任园长,直到2013年调职离开,因此,对于公园以前的模样,他记忆深刻。
汤庆云介绍,万善公园于1982年就开始筹建了,当时这块地方除了一座孤零零的宝塔——万善塔外,四周都是一片荒地,“以前这个地方叫宝塔湾,我小时候经常来这儿玩,这个地方有山有水,风景很美。”汤庆云回忆道。
经过前期规划、实施以及对万善塔的修缮,第一代万善公园于1996年建成并对外营业。“那个时候公园是封闭式的,游客进入都要买门票。”汤庆云介绍,刚开始公园门票只有五分、一毛,后来逐渐涨到三毛、五毛,2000年以后涨到了一块、两块。当时,由于丹阳上规模的公园只有万善公园和人民公园,因此,一到节假日,去公园游玩的市民很多。“到了‘五一’‘十一’这种重要节日,公园还会举办灯会,来观赏的游客特别多。”汤庆云说。
“现在大家看到的万善公园,是2015年在原先公园基础上进行重新改造、提档升级后对外开放的公园。”汤庆云介绍,2013年,随着周边城市公园陆续对外开放,市民对于开放万善公园的呼声很高,为了满足市民对免费公共休闲娱乐场所的迫切需求,2013年,由市政府牵头对外招标,对万善公园进行升级改造,历时两年。“当时拆围墙时,我还特地拍了照片留念。”说着,汤庆云拿出一个老式数码相机,翻开尘封的相册,并打印出来,一张张向记者展示当时改造的画面。
如今再次走在公园里,清风拂面、满目青绿,汤庆云感慨万千。他说,从原先的荒地,到封闭式公园,再到如今的开放式“城市客厅”;从只有一两个公园,到如今大公园、口袋公园、各式景观带遍布家门口,经过40多年的不断努力,丹阳城的公园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齐全,他是见证者,也是受益者。希望将来丹阳这样的公园能多建一些,公园里面的设施更完善一些,让老百姓体验家门口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