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焕发农业大村积庆新活力

核心提示: 金秋时节,走进珥陵镇农业大村——积庆村,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自然村成为现代农业稳产保供的重要基地,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业特色。

“一村一品”有特色 和美乡村产业兴

乡村振兴焕发农业大村积庆新活力

本报记者 蒋须俊 通讯员 蒋芬军 蔡虹

稻浪翻滚,田野生金。金秋时节,走进珥陵镇农业大村——积庆村,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自然村成为现代农业稳产保供的重要基地,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业特色:拥有千亩优质稻米基地的官厅村家庭农场稻谷飘香,丰收在望;前蔡、官厅的莴苣基地,菜农们正忙着育苗;草鞋庄的特色梨果基地已进入梨园秋管阶段;双沟自然村内的红香芋与玉米长势喜人,一片片马蹄即将采收……

“我们村是传统农业大村,共有耕地面积6800多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5000多亩。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我们多点发力,引导村民在念活传统特色‘蔬菜经’的同时,培植规模种植户、引进能人重点发展蔬果产业,形成了‘一村一特’的产业布局。”珥陵镇积庆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武明忠说,这些特色农业基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焕发了农业大村新活力。

沿着气势不凡的新三七站大桥行进至三七公路拐弯处,一条平坦开阔的村级水泥大道通向积庆村村委会,路边一座新建的大型粮食烘干房映入映帘。“这是农场投资300多万元建造的,将在今秋水稻收割时投入使用。”官厅村家庭农场主张建平说,烘干房内有6台大型烘干设备,每台日烘能力达30吨,以秸秆颗粒为燃料,既清洁又环保。今年上半年,为解决粮食规模经营后困扰大户的烘晒燃眉之急,同时又能为周边种粮大户提供服务,村委会想方设法帮农场解决了烘干设施用地问题,还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我们规模种粮劲头足,发展底气强,对做优稻米产业信心满满。”张建平透露,官厅农场将向产加销一条龙方向发展,并把“官厅稻米”打造成为村里的特色米。

“目前梨园秋季管理工作做的怎么样了?”“今年整个产销情况如何?”带着记者走进草鞋庄自然村村头的裕杨家庭农场,武明忠与正在梨园内进行果树管理的农场主易裕生、杨建琴夫妇交流起来。自2017年利用草鞋庄高岗地块种植特色梨果以来,其翠冠梨、黄金梨种植面积已达100多亩。“因为使用黄豆做基肥,今年梨果总量达30多万斤,且品质优、口感好,产品远销浙江、上海等地,可谓供不应求。目前,在村委会的关心下,‘积庆优选’商标已经注册,正聚力品牌打造。”易裕生说,春季看梨树花海、夏季采摘品尝梨果,这方梨园已成了观光园,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每到采摘和田管用工高峰期,季节性用工达三四十人。

如何让特色农产品借助网络打开广阔市场,增强产业发展活力?从2016年开始,积庆村探索“党建+电商”发展模式,创立电商直播间和农展品展示中心,由回乡创业大学生和村“两委”年轻干部通过电商平台推介当地特色农产品,进行直播带货。村里“农创客”、新农人和种养大户纷纷“触网”销售,产品由村里土特产扩大到香醋、面机等产品,年销售额近千万元,积庆村也于2017年被评为省级电商示范村。线上拓市场,线下客商来,每到莴苣、白菜、韭菜、芦蒿等蔬菜上市的时节,一批批蔬菜商贩便开着卡车到田头收购,使官厅、前蔡两个自然村成为蔬菜交易的集散地,村里300多亩蔬菜基地也因此成为村民增收的“聚宝盆”。通过轮茬种植,这里四季时鲜蔬菜供应不断,菜农种菜亩均收入超万元。

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宜居宜业建设和美乡村。在近几年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和东瓦窑湾、官厅两个自然村创建丹阳市级美丽村庄的基础上,今年以来,积庆村围绕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与和美乡村建设,选择赵甲、小桥头、中甲、马场里4个自然村,投资50万元打造小菜园,通过对村民房前屋后统一规划,将各村组废弃砖瓦等充分利用起来,因地制宜围建成小菜园,改变乱垦乱植现象,一个个绿色小菜园扮靓了村庄环境。“乡村特色小菜园,农味十足田园美。乡村振兴气象新,小康生活乐逍遥。”赵甲村老农赵友东指着他家屋后一畦畦长势喜人的毛豆、秋豇豆、韭菜等蔬菜,一脸喜悦地道出了和美乡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

助推产业提质增效,擦亮乡村幸福底色。武明忠表示,积庆村将依托现有资源,结合自身农业特色,继续致力打造“一村一特”“一村一品”,不断挖潜增效,通过农旅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价值,进一步凸显区域农业的特色和亮点。同时,针对和美乡村建设存在的短板,抓差补缺,加强全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积善之家有余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焕发新活力。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