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华阳眼镜市场开业时工作人员合影。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吴琪 沈欣
“当时华阳眼镜市场开业,大家比较兴奋,开完庆祝会后,工商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在眼镜市场旁边集中,拍了这张纪念照。”近日,记者来到车站社区,77岁的车站社区原书记胡小锁指着办公桌上放着的一张老照片,回忆起当年的一些事情,不禁感慨万千。1982年,35岁的胡小锁来到车站社区担任党组织书记。为发展经济,依托靠近火车站的地理位置优势,村里筹建了第一家旅店——康乐旅社,供来往旅客驻足休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胡小锁介绍,当时,很多外地人来丹阳批发镜片、镜架,晚上在旅店落脚,生意十分火爆。
随着眼镜批发规模扩大,一些眼镜批发商就把货物堆到了路边,有的直接在路边做起了买卖,造成交通拥堵,引起过往市民不满。“大家反映到县里后,县公安、工商、税务3个部门联合起来,每天下午4点到马路上检查,要求他们办营业执照,不办不能在路边做买卖。”胡小锁说,当时他很着急,因为旅社的生意基本来自眼镜批发商,一旦他们走了,对于村集体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损失,于是他就找到县领导,希望能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为了不影响村集体收入,经县委商量决定,在村里开辟一块地方供这些批发商走货。胡小锁清楚记得,那块场地是由河头村的河塘改造而成,大概一亩地,村民们在河面盖上水泥板,再在水泥板上建房,共计27间,还规划了50个摊位,全部租给了眼镜批发商,形成了第一代眼镜市场。“眼镜市场开业那天,鞭炮齐响、人山人海,大家都很高兴,就有了这张照片。”胡小锁指着照片再次补充道。
没过两三年,眼镜市场就进行了扩建,按照老办法,在村后一条老九曲河上建起了长150米、宽6米的通道,通道两边建造了180间平房,每间平房不到20平方米,通道中间设置了100多个2米宽的摊位,剩下左右两边各2米宽的通道作为人行道,第二代眼镜市场由此形成。随后,胡小锁带着记者来到当时的市场位置,就在如今眼镜城停车场的位置。
胡小锁介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丹阳眼镜知名度越来越高,老的眼镜市场逐渐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2014年5月1日,在开发区管委会的支持下,第三代眼镜市场,也就是如今的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建造完成正式营业。眼镜城按照国家5A级商贸旅游景区标准打造,摆脱了传统眼镜市场的单一商业模式,集贸易研发、商务会展、旅游购物、美食物流、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成为国内唯一、国际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性眼镜商城。
“现在国际眼镜城已成为丹阳一张亮丽名片,远远超出了当初我们创办眼镜市场时的预想。”回望40多年风雨路,胡小锁说,丹阳眼镜市场一路走来十分不易,如今丹阳眼镜已经世界闻名,这背后是丹阳人民上下一心抢抓机遇、努力奋斗的结果,“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希望丹阳能在‘眼镜’名片的加持下,不断开拓创新,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