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刻印蜡纸”的经历

核心提示: 1987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乡镇中心校工作。

■蒋文汇

1987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乡镇中心校工作。那时候,乡村小学的办学条件还很艰苦,教室都是用木头柱子撑起的平房,又矮小又破旧。地面也都是泥土,一到阴雨天,教室里就湿乎乎的、黑乎乎的。教学的设施也很简陋,上课基本上就是凭借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

那时候,学校还没有投影仪,更别说什么电脑、“一体印刷”等技术了。在教学中,语数老师总免不了到课外找一些习题或试卷什么的,如果题量少的就会往黑板上抄,再让学生抄下去做。如果题量多了,就必须自己动手印制了。于是,刻印蜡纸便成了教师的一项常规的工作了。

我们在师范练过“三字一话一琴”,就唯独没有接触过“刻印蜡纸”这活儿。看着别的老师驾轻就熟地在那儿刻着,心想,我没吃过猪肉,难道还没见过猪跑吗?便也找来钢板和蜡纸,准备尝试着刻一刻。

我拿来一张蜡纸,把它铺展在薄薄的钢板上,然后握着一支尖尖的铁笔,就往蜡纸上写了起来。哪里知道,写铁笔与写钢笔还真不是一回事,钢笔可以在纸上笔随心走,可铁笔在蜡纸上写,却深受钢板纹路的影响,比如你写一撇,才撇了一半,笔尖竟撇不下去,硬生生地顺着钢板的纹路,横了出去。有时写捺也是这样,捺到一半,又横了出去,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看来,刻钢板还是一门技术活儿。经过向老教师请教,同时自己不断地摸索和练习,才发现刻钢板时,运笔的力度是很有讲究的,要是用力轻了就会出现上述的情况,同时还会造成所刻的字印痕浅,印出来的字不清晰。要是用力重了又会把蜡纸刻破,就算当时没刻破,过重的笔画也会导致后期在印刷时容易被刷子刷破,那更是前功尽弃了……

经过几次的练习,终于找到了刻钢板的手感和要领了,但还远远没有达到那种得心应手的程度。同时,字写得也很生硬,还远没有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学校有一位总务主任,写得一手很漂亮的字,他的钢板字也刻得十分工整十分优美。于是我一有机会,就去看他刻钢板,就去揣摩和学习他的运笔,然后再回来自己练习。慢慢地,我终于也摸索出了刻钢板的技巧,并学会了刻写很工整的仿宋字了……

快马还要加鞭,能者就会多劳。那时候中心校下面的完小、初小还很多,基本上每个大队都有一所小学,所以中心校经常会下发一些通知和材料,这些通知和材料都需要刻钢板然后再油印好下发。校长看到我刻钢板刻得有模有样、越来越好,便将这些工作交给我来做。到了期中期末,学校要对有些年级进行统考抽考,刻写考卷的任务又会分给我做。总务主任看我做得乐意做得无怨,便专门给我买了几块不同纹路的钢板,给我专用,也算是“投我所好”、大力支持了。

我当然做得乐意做得无怨了,要知道校长把印发通知材料这些事交给我做,有时是连带着把通知和材料的拟稿都放手给我做了,在我看来那是对我的一种器重!尤其是刻写统考抽考的考卷,更是要求高,字迹绝不能潦草,印刷出来更不能模糊。作为接触考卷的人,嘴巴还要紧,觉悟还要高,要是一不小心泄露了试卷内容,那整个考试的组织就会全部失败,这可是大事。把这样的工作交给我,那也是对我的一份信任!所以我做着这些事,做得乐意,更有一种自豪。做得无怨,更有一种担当……

蜡纸刻好以后,就要印刷。这刻写和油印是一手下来的,不可能由我刻写再交给别人去油印。这油印也是一门技术活,一般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人油刷,一个人就要在旁边拈纸。油刷的人先要张开左手,用伸展开的大拇指和中指压着蜡纸的一头。右手拿着刷子,蘸了油墨,先均匀地把油墨在蜡纸上刷一遍,刷上一遍后,就拎起蜡纸,然后在旁边的人就帮着拈出那张已印好的纸,然后放下蜡纸接着刷。就这样周而复始,一遍又一遍地刷,一张又一张的拈……这油印还是一件气力活儿,印刷的人必须站着油刷,要是只印刷一个班的四五十份试题,那任务就不算重。要是印上几百份的抽考、统考卷子,那就得当心了,油量要控制好,油刷的力度也要控制好。油量少了印刷不清晰,油量重了,蜡纸就容易烂了,印到一半就会破了。那就得重新刻写一张新的,就太折腾了。用力也是这样的,用力轻了,油印不清,用力太重,蜡纸也会容易刷破。所以油刷的人要拿捏得当,控制好用油,悠着点用力。等几百张考卷印下来,就会刷得手臂发酸、站得腰酸背痛……

记得有一次,我和总务主任还邀请了两位女教师关在总务处印三年级五年级的语文统考卷子。那时每个大队都有村小,全乡镇三、五年级学生有三四百名,且语文试卷连阅读、作文一般都要两张8开纸。这么大的印刷任务,接触试卷的人又不能多,所以我们四个人就显得任务很重了。印一张纸一般至少要刷三下,印三百多张纸就要刷上一千多下,中途还要拎起蜡纸放下蜡纸,到后来基本上左手按麻了、右手刷麻了,腿也站麻了……一开始还好,大家一边印,一边说说笑笑,倒也不觉得累。等过了一个多小时后,慢慢地都不说话了,都已累了,此时就要更用心地去刷了,就怕用力不妥,刷破了蜡纸。突然间,那边总务主任竟哈哈哈地大笑起来,我们抬头看去,也禁不住大笑起来,原来不知怎么的,跟总务主任搭档拈纸的女老师,鼻子上、腮帮子上已经是墨迹斑斑,活像一个吹胡子瞪眼睛的大花猫了,很是搞笑。艰苦的劳动中总有一些这样的小花絮,让单调乏味的劳动顿时充满了欢乐的笑声,无形之中化解了劳累和疲乏……

岁月如歌,现在已进入了新的时代,教育也早已实现了现代化。虽然刻印蜡纸已完全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我不会忘记它,不会忘记我初为人师时那一段难忘的经历。那段经历,就如同是一段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旋律,一直流淌在我的心中!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