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传承书法文化 浓浓墨香润乡亲

核心提示: 他自小酷爱书法,无论年轻时在部队当兵,还是退伍回乡,他一直用毛笔书写各种字体,不仅为文化宣传工作发挥自己的特长,还热心为村民写春联、服务乡村红白喜事书写所需。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他却情系下一代,已连续四年为参加社区关工委举办的暑期夏令营班的孩子们义务教书法。他,就是被孩子们誉为“书法老师”、家住开发区嘉荟新村的徐金林老人。

义务传承书法文化 浓浓墨香润乡亲

——记开发区嘉荟社区七旬“草根书法老师”徐金林

今年暑期夏令营书法培训课上,徐金林在指导孩子们书写。记者 须俊 通讯员 邹林颖 摄

本报记者 蒋须俊 通讯员 开宣

他自小酷爱书法,无论年轻时在部队当兵,还是退伍回乡,他一直用毛笔书写各种字体,不仅为文化宣传工作发挥自己的特长,还热心为村民写春联、服务乡村红白喜事书写所需。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他却情系下一代,已连续四年为参加社区关工委举办的暑期夏令营班的孩子们义务教书法。他,就是被孩子们誉为“书法老师”、家住开发区嘉荟新村的徐金林老人。

昨日上午,记者走进徐金林家,只见阁楼的一间书房内,铺满了一张张用宣纸书写的书法作品,既有行草,也有毛体等字体,一股浓浓的翰墨香沁满了整个房间。“每天我都坚持练字、钻研书法,这已成了相伴我一生的最大乐趣。”徐金林说。

今年73岁的徐金林,原是大泊瓜渚村人。1976年,在山东部队当兵七年后的他退伍回乡,并在当时的瓜渚大队担任过团支部书记,蹲点两个生产队。由于他擅长书法,大队或后来的村委会有关宣传标语等书写任务,都由他包揽下来。他任劳任怨,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认真写好每一张宣传横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家家户户都流行自购红纸请人帮写春联,徐金林自然成了乡邻眼中的“乡土书法家”。每到农历腊月二十过后,他就义务帮村民们写春联和请柬等,有时忙到深更半夜。由于长年不断进行书法练习,他的字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1988年,考虑到当时在村委会工作工资低、妻子患盆腔肿块需要用钱等原因,迫于经济所困,徐金林便辞职干起水果批发销售。虽然每天早出晚归忙于果品生意,但他一直没有放弃书法这一爱好。为了增加收入,他曾帮人家刻过墓碑,在大泊集镇上摆摊卖过春联。他清楚地记得,最多一年,他就批发过5令共2500张红纸(一令纸为500张),用以写春联售卖补贴家用。

由于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字体,本地及镇江、常州等地一些单位搞活动时,也纷纷慕名邀请徐金林去现场书写。但到了晚年,他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弘扬书法文化,为传承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贡献绵薄之力。

“这几年,嘉荟社区关工委为丰富辖区少年儿童假期生活,专门开办了暑期夏令营培训班,当社区干部找到我,希望我能发挥专长教孩子们的书法课时,我十分乐意,因为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徐金林说。此后,他便担任社区暑期夏令营班的书法老师。4年来,每到暑期社区夏令营开班,他就来到居委会活动室,从五指如何正确手握毛笔、怎样用笔书写横撇竖捺等结构等每一个环节,耐心细致、手把手地辅导孩子们练习。“刚开始,有的孩子连毛笔的五指执笔都不会,我就边讲边演示,鼓励他们反复练习,待到他们写字时,我就穿梭在课堂和孩子们中间,不时纠正他们的握笔姿势。”徐金林告诉记者,通过不断学写毛笔字,孩子们也获益匪浅,学书法的劲头十足。每次看着他们神情专注,一笔一画地练习书法字体的情景,听着家长们反映通过书法练习,孩子的字体写得端正漂亮了,并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时,徐金林的脸上就会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嘉荟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邹林颖介绍,社区开设的暑期夏令营培训班通常会安排4~6周,每周有半天书法课,前来参加培训的少年儿童有近20人,社区为孩子们提供了笔墨和水写布,老徐担任书法老师后尽心尽职,无论酷暑难耐还是刮风下雨,他每次都提前来到居委会活动室,整理好笔墨纸砚,耐心细致地辅导每一个孩子。对于字体写得好的学生,他还对其书品作品划出红圈并张贴在墙上进行展示,激发了孩子们从小热爱书法、学习书法的热情,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了孩子心灵,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除了连续四年为社区孩子们义务上书法课外,平时社区普法宣传等需书写横幅标语等任务,他总是随叫随到,认真书写。这几年,每到春节前,他还利用一天时间在社区活动室义务为居民写春联。”说起老徐为社区和群众服务的事,邹林颖称赞不已。

义务传承书法文化,浓浓墨香情暖人心。作为一名退伍老兵和有着近五十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徐金林深情地表示:“我是一位书法爱好者,能为社区文化宣传和辅导孩子们学书法尽己所能,做些服务,发挥自己的余热,也是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只要群众和社区需要,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