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高
算盘,是我国古老的计算工具,自古以来,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计算方法,有心算、笔算和珠算。理财人员,都要用算盘计算,叫珠算,有的家庭也备有算盘。在日常生活中,贸易买卖,件数少的,一般都是心算,件数多的,就要珠算了。改革开放以来,电子计算产品问世,算盘就陆续退位了。“00”后的青年人,有的可能不知道算盘是什么,它有什么用。中老年人对算盘是有深刻记忆的。
珠算是一门学问,不是人人都会。在旧社会,城乡贫苦人家的孩子上不起学,不识字的人很多,不会珠算,农民出卖自己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只会简单地心算。我小时候上的私塾,大一点的学生(相当于现在小学四年级),先生开始教珠算,人人必备算盘和珠算书,一开始教加减,而后教乘除和斤求两、两求斤(16两制)时,要求学生会背乘除和“斤求两、两求斤”的口诀,才先易后难地教习。那时,是日寇侵华时期,时常有商人到乡下收购粮食,有次我家一个邻居卖粮时,要我帮忙计算,我到家里拿了算盘,计上粮食斤数,同价格相乘,得出来的钱数,同商人计算的相符,邻居很放心。随口夸了我几句,我脸一红,心里乐滋滋的,回家告诉奶奶,奶奶听了很高兴。
学会珠算,是谋生的一项基本技能。我16岁到金坛县鼎丰祥布店学徒,开头看到朝奉做好每笔生意,算账时,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算盘打得哔哩啪啦,既快又准,思量自己,虽然学会了珠算,但只会用大拇指和中指慢慢地拨算盘珠子计算,如果不学好打算盘,就不能吃这行饭,因而就暗下决心,学好珠算,白天在做好饭做好杂事之后和晚上老板和朝奉出去玩的时候,就练习珠算,经过半年多的练习,终于可以熟练地计算了。
参加革命工作后,做财粮工作时,还经常打算盘.后来就很少接触算盘了。结婚之后,我的妻子勤俭持家,精打细算,两人的月薪收入和各项支出都记账,一月一结,要我买一面算盘。有天我在日货摊上看到一面旧算盘,我拿起来一看,是好货,虽然四个角包的铜片,有一个角已脱落,背面两头的撑档也没有了,我估计这面老算盘至少有一百多年,就问摊主多少钱,他要三块钱,说:“这面算盘是红木的,是在一家以前开粮食行的人家收来的。”我还他两块五,他不卖,我顿了一下说,不卖算了,他见我要走,拉住我说:“不赚你的钱,卖给你。”他赚不赚钱,各自心里有数,哪有做生意不赚钱的。买回来之后,妻子很满意。这面算盘一直用到改革开放之初,有了电子计算器之后,老算盘就搁置起来了。
随着科技进步发展,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和家庭个人,都逐渐使用电子计算器、电子秤、智能手机和电脑了,算盘就陆续收藏起来不再使用了。我的这面老算盘,虽然不用,我把它作为老物件保存着,在未来若干年后,老算盘可能要作为历史文物,放到博物馆展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