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情怀 赤子华章
——蔡竹良散文集《素履浅痕》序
■ 石胜华
热爱文学的蔡竹良出书了,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可圈可点、可喜可贺的事。我也相信,丹阳作家协会的那帮伙计,也一定为他高兴,顺便还会找借口向他讨杯小酒喝喝。这帮伙计就这个德行,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讨酒喝的机会。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蔡竹良这个人朴实、厚道,人缘极好。除了朴实、厚道外,他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谦逊、低调,不事张扬。和他交往近20年了,我还是新近才知道,他在20多年前,是以正团级、空军中校军衔的身份转业回丹阳的。这可是一个正经八百的军官啊!他把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集定名为《素履浅痕》,这个颇有点耐人寻味的书名,或许正是他为文处事风格的一种体现吧。
素履浅痕,其实,蔡竹良的人生道路和文学历程的履和痕,既不素也不浅,他是见过大世面的。他曾在旅、师政治部工作过,后调到兰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司令部工作,接触过很多军队高级首长和国家领导人;在写作上,很早就在《解放军报》《中国空军》等权威报刊上发表过作品,并得过奖。比我们这些自以为能够写写画画的所谓文人资格还要老。
当然,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从来没有忘过本。谈起自己二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二十几年的地方工作经历,以及文学创作之路,他感谢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感谢部队的培养,让他实现了军旅梦、文学梦,拥有了充实而有价值的人生。
热血军旅,一路追梦。蔡竹良的文学梦诞生在温婉多情的江南水乡,发育于激情飞扬的军营。从军20多年来,他笔耕不辍,用文字记录下军营中那些平凡却又特殊的人和事,创作了许多反映部队生活的精品佳作。即使转业后,火热的部队生活,以及曾经朝夕相处的战友、首长,至今还常常会进入他的梦乡,让他神魂颠倒,有点类似庄子梦蝶的情景。这次编书,他把反映部队生活内容的12篇作品,放在这本散文集的第一辑,并定名为《军旅入梦》,是有原因的。在这12篇作品中,充溢着作者对军营生活和战友的深情。那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峥嵘岁月,在他心中是永远挥之不去的。那些年,他常常要去部队采风,走近可亲可爱的基层官兵,倾听他们的故事,感悟他们的情怀,然后努力通过自己的文字去展现中国军人的风貌,让全社会更了解、更关注军人这个群体。在他的笔下,有可爱的《彝族士兵依火哈古》,有《我的军旅诗人战友蒋海将》,有《戈壁放靶人》杨占军,还有在茫茫戈壁从事地空导弹研制的总工程师周玉生(《无花果》)……在这些人物特写和纪事散文中,作者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用以展现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风貌,人物刻画细致生动。作品中没有多少惊天动地的故事,而是通过一些看似平凡却感人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生动丰满、有血有肉的现代军人形象,读来十分真实亲切。
岁月匆匆,时光可以带走青春的容颜,但带不走军人的本色。从军营到地方,变化的是身上的着装、工作的环境,不变的是理想和信念,还有文学之梦。转业不转志,退伍不褪色。在尽职尽责,努力打理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蔡竹良继续在文学园地上精耕细作,并乐此不疲。
蔡竹良的家乡在丹阳东部的徐家村,美丽的九曲河水流经其间。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他,和众多的农村同龄人一样,挨过饿,干过农活。之后远离故土开始军旅生涯,二十二年后重归故土。丰富的乡村生活经历和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凝成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乡愁一缕》专辑中,他或描写故土乡愁,或反映城乡变迁,或抒写人间真情,人文情怀和时代气息扑面而来。篇篇都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他对故土、对亲友、对普通百姓和创业者的真情厚爱,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和烟火味。
记忆中的乡村,在作者的笔下呈现出这样的景象:“低矮的砖土混砌房,一条条泥土小路,一块块整齐平整的农田,沟塘里的水清澈透底,掬一把水可放心地喝,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那时的白云纯洁得没有一丝丝污染”(《记忆中的乡村》)。简洁明快的描述,过滤掉了早年物质的贫乏、生活的苦难,留给了读者一个诗意的、至纯至美的故乡和童年。
“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徐巷村短短几天便被夷为平地,不复存在,只是村里人的记忆。村里人将很快融入城里人的生活圈,也许有人会渐渐淡忘已消失了的徐巷村,而生我养我的徐巷村却已深深镌刻在我心里,我留恋村上的每一栋房,每一条巷,每一条道,以及村上的一草一木”(《徐巷村记忆》)。在对故土的诗意回望中,作者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是对农村向城市转型的欣慰,一方面是对古村落悄然消失,乡愁无处安放的惆怅。而这份欣慰与惆怅,贯穿着作者乡愁题材作品的始终。
《大运河水润丹阳》《心中的桑树》《家门口的老九曲河滨水公园》《香草河,一条飘香的河》《鑫乐福的荷》等等,这一篇篇既饱含乡愁,又有对故乡景物的赞美,对热气腾腾现实生活真诚颂扬的作品,每一篇都充满着温度和温情,充满着对家乡深沉的爱。
在散文中写好人物,是颇具难度的。既要写出人物的真实性,又要用心打动读者。在这方面,蔡竹良算得上一个高手。在军旅题材的散文中,他就有过许多成功的例子,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感人肺腑的军人形象。同样,丰富的乡村生活经历和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使得他笔下的一些草根人物脱颖而出,形象逼真,故事感人。在《桂花婶》里,17岁就与丈夫生离死别的桂花婶,孤身一人,几十年如一日侍奉公公婆婆,受尽了人间苦难,七十多岁时还在苦苦盼望丈夫归来:
“一大早,她踏着她那‘三寸金莲’,摇摇晃晃地来到村西一里外的小河边的桥头,用手巾擦擦她那朦胧的双眼,然后用手遮在额头上,一动也不动地盯着桥那头通向丹阳城的路,村里在外面工作的人都是从那条道回家的。”“每年秋天,当残叶铺满弯弯曲曲的小道,落日便将思念拉长,桂花婶每天早晨也站在河边的桥头,傍晚也站在河边的桥头,天天翘首企盼”。
生活何其艰难,命运何其不幸!作者笔下这些小人物的平凡故事,人性中纯良和至善,体现出作者对社会底层人物命运的深情关注,以及对他们生存欲望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新型职业农民史杨平》《皮鞋行业的奇才刘炳兴》《一个残疾人的诗歌人生》中的郝民权、《心中有个不灭的创业梦》中的李军……在蔡竹良的笔下,一个活生生的当代草根人物群像赫然呈现在我们眼前。他从平民立场出发,深情地描写小人物的生活百态、人情冷暖,展现现实下人性的光辉,赞美他们不屈从命运,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他们尝尽人间疾苦,但仍然努力生活和奋斗,中华民族坚韧、朴实、勤劳、智慧、善良的优秀品格,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就是民族的脊梁,民族的希望,是当代中国人为新生活拼搏进取、坚韧不拔的历史见证。
在这本文集中,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收录了游记、时评、历史文化随笔、人生感悟、心得体会、工作研究等文字,不管哪类文字,都是作者思想的呈现,心血的结晶,承载了作者的情感和智慧,是作者在漫长岁月中留下的深深浅浅的足迹。
军人情怀,赤子华章。愿蔡竹良先生在今后的岁月里继续保持那份真诚,那份执着,继续追寻文学之梦。在这一点上,根据我对他性格的了解,我坚信,他会一如既往、义无反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