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古文观止》

■ 周志良

 

一生也算读了几本书,中外的,古今的,长篇的,短幅的,良莠不齐的,读了几页或一半就搁置不顾的,而有些世界名著读了三遍还是一知半解仅懂皮毛。人的一生太短了,想读的书太多了,常常有一种想永远罢读的冲动,因为越读越感到自己的渺小,读与不读似乎一样过日子。《罗马假日》里的那句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总有一样在路上才好的话虽然时常浮现在脑海,但心里还有某些杂音倔强地与其唱反调。

不过,对《古文观止》这本书,还是想再提那么一提,也许会弥补我对读书的一点不敬。

记得三十年前,第一次到教育科陈科长家去玩,当我推开门,发现陈科长坐在里面捧着一本书在读,我不知为何居然脱口而出:你看的是《古文观止》!陈科长盯了我老半天,疑问:你怎么知道的?我过去看看他手里的书,果然是一本《古文观止》,就吹嘘起来:本人神机妙算。

回家后就想这件事,我怎么会报得那么准呢?陈科长爱读什么书,我过去根本不知道,一定是瞎蒙蒙对了,这是概率论可以解释的,但又一想,更有可能是因为我对《古文观止》情有独钟,印象特别深,所以脱口而出就顺理成章了。

的确,我对《古文观止》有意思,或者说《古文观止》对我更有意思。

父亲上过私塾,古文功底还是可以的。十岁之前,就看到父亲经常读一本书,叫《古文观止》,他总是带着微笑读这本书,很得意,似乎《古文观止》是他写的一样。其实父亲没有买过什么书看,是爷爷摆书摊留下的吧。父亲舍不得花钱买书,他把钱花在每天一杯酒和一张报纸上了,他最爱一边咪酒一边眯《上海铁道报》,说他眯,是说他极其认真的样子,眼睛眯成一条缝看报纸,因为专注,父亲手里的筷子常常把我们吃剩吐出的残渣余孽夹进嘴里,于是母亲就嘲笑他。

子女都在观止的时候,父亲突然来一句脱口秀:呵呵,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呵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呵呵,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除了父亲,一桌子连红烧鱼虾都莫名其妙,那时候我们都小,母亲不识字,所以只能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觑。

但不管怎样,《古文观止》一书被我牢牢记住了。

后来呢,又慢慢对丹阳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季子的名言叹为观止及其故事深深地烙在心里,于是明白了观止的典故和出处。还有对《昭明文选》与《古文观止》这本文选的比较及《昭明文选》的编著者萧统的有关历史文化知识也有了基本了解。《昭明文选》比《古文观止》早一千多年,为中国第一部文选,而萧统的祖上是丹阳,镇江南山有萧统的读书台。

如此种种勾连,我怎能对《古文观止》不思之若渴呢。

222古文观止,说实话,没有一一拜读,但有些却反复品味,那都是自己认可的精华中的精华,顶流级别的极品。真正的美文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甚至以一当万力压群芳也绝非虚言。但好文章有时候也难分伯仲,什么历史上最好的十首诗排名等等不过是一种噱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种传统观点也值得商榷,华山论剑也是讲时间地点和临场发挥状态的,就像世界冠军一样,为了保持三连冠有时还要做点小动作。高手之间的对决,也有阿喀琉斯之踵的现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门,毫发之疏忽就有可能于瞬间被对方击败。所以,给文章打百分制是比较无奈的选择。得99分和得98分的文章,于伯仲之间就差那么一分,这一分之差是用什么仪器测定的?机器人来打分也不可能做到如此精准吧。

这就存在标准和偏好的因素共同作用的问题,《古文观止》222篇最佳作文,自己最最喜欢哪一篇呢?这个奇怪的问题有时还真有点折磨人。何必分高下,庸人自扰之。所有的我都爱,但唯一的是哪篇,在一夫一妻制还存在的今天,这个选择不搞笑,搞笑的是我没有选择的余地吧。

其中,《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谏逐客令》《报任安书》《过秦论》《前出师表》《陈情表》《滕王阁序》《师说》《陋室铭》《醉翁亭记》等无一不是字字珠玑,篇篇芬芳。当读到《报任安书》《前出师表》,常感人肺腑至泣下,司马迁、诸葛亮再无后人可追;《谏逐客令》为李斯所作,鲁迅有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这是鲁迅眼里的《谏逐客令》,不敢反驳,也没有反驳的实力;《滕王阁序》让我记住了至少28个成语,其中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丹阳人眼里的最爱,文化城那幅巨大的楹联就采用了它,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骈句几乎美到无处不在,十分幸运的是,两个月前,本人在曲阿练湖真的遇到了这一情景剧,待孤鹜消失在落霞时,我直接怀疑人生是否出现了时光倒流的穿越。而韩愈更是留给了后人331个成语,如果师道不传久焉、无法授业解惑、那世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是不争的事实了。

还可以说说《曹刿论战》。这篇雄文入选教科书,影响很大,笔者也十分喜欢。但后来经深入阅读,发现曹刿的武德有点出格,他违反了当时的战场规则,用狡邪手段打败了齐军,一战成名。而坚守贵族精神的齐王,严格遵照规则出牌,反倒成了败军之将。曹刿是一个改变战场规则的标志性人物,古典的武德被他掀翻,战争从此可以不择手段,以诈取胜,美其名曰计谋。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观念变革之激烈。

但曹刿第二次指挥的战斗失败了,最后的结局是死于刀下。而后来的《三十六计》一书也被诟病,阳谋都被阴谋替代,虽胜犹败。

人类的道德是向下走的吗,不然的话,古风犹存”“世风日下怎么成为人们首鼠两端的词语。

读书确实令人感动落泪,还有许多思考的副产品。

最后,我必须把最最爱的告诉朋友们,那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最最爱的理由不多不少,三条:爱文章,爱人格,爱时代。《岳阳楼记》的语言艺术达到了顶流,记叙、描写、议论无一不精当,文章结构、层次针线绵密一气呵成。范仲淹的人格魅力决定了文章的格局格调无与伦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言一出,简直就像达到了一个现代共产主义信念者的精神境界,在那个时代写下如此宏论,敬佩至极。范仲淹言行一致,道德情操高尚,国格人格皆备,丹阳麦舟桥的故事就是一个绝好的版本。他生活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宋代并非有人说的积贫积弱,而是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社会安定、人民幸福指数最高的时代,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迹象,宋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最好,正是这些因素,使宋代的文化事业十分兴旺,人才出现井喷,唐宋八大家,宋代占六家,宋仁宗时期更是群星璀璨,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范仲淹等一批文化大咖集中在一个时期爆发,这是十分罕见的。而其中的范仲淹更是文韬武略无人可比。中国历史上文武双全的重量级人物屈指可数,就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毛泽东等可称之,范仲淹列于其间不逊色,人称范小老子胸中自有甲兵十万,范仲淹镇守边关,令西夏将士人人侧目个个胆寒。

有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不然,文章天下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古文观止》中的这些名篇佳作实属中国历史文化的辉煌写照,同时,它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

一篇在手,字字闪烁,篇篇在册,读之探知,如入芝兰之室。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