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前行,绘就城市最美底色

核心提示: 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连日来,记者深入一线,探寻这个以“生态”为主题的节日背后,我市各地如何践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共同绘就美丽丹阳画卷。

本报记者 曾丽萍 通讯员 陶剑

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连日来,记者深入一线,探寻这个以“生态”为主题的节日背后,我市各地如何践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共同绘就美丽丹阳画卷。

绿色之路:向美而行  打造宜居“美丽图景”

漫步在大运河畔,蓝天白云,随手一拍就是大片……近年来,我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绿”为“芯”,多措并举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三大保卫战,用生态“底色”描绘发展“绿色”,破解城市“高颜值密码”。

美丽乡村,是美丽丹阳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没想到,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农村,经过政府一番精心整治,村里房屋漂亮、村路畅通,生活更加安逸了。”丹北镇长春村唐家自然村村民们谈及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变化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这些变化得益于当前我市正在推行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小到僻静的羊肠小道,大到行人来来往往的主要街道,近到家门口的边边角角,远到与邻村交界处的犄角旮旯,村里村外的陈年垃圾、生活垃圾都被及时清运,村道和庭院也清扫得干干净净。

2020年,长春村决定以唐家自然村为试点,在特色田园乡村方面大做文章,先后投入900多万元,新建村级道路2000平方米、整治废沟塘35亩、铺设沥青道路9000平方米、房屋修缮面积达800平方米……一系列改造使唐家自然村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去年年底,唐家自然村成功入选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至此,全市已建成十余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生态绿”成为这些村的底色。

去年,我市共完成造林总面积2967亩,森林抚育面积8000亩,新建及更新完善农田林网控制面积29000亩,四旁植树45万株。截至2023年底,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0.01%。今年,围绕大气环境质量管控等重点任务,丹阳生态环境局建立“交办-落实-反馈”闭环管理机制,确保问题及时整改到位。上半年,丹阳市PM2.5年均浓度39.9ug/m排名镇江第二;优良天数比率为77.5%,排名镇江第一。全市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都保持100%,优Ⅱ比例38.5%,均达到年度考核目标……村中有景、城中有绿、湖水相伴、绿树环绕、

从城区到乡村,高低起伏的青翠,错落有致的景观树,“绘”成了一幅壮美的绿色画卷,“城在林中、村在景中、房在园中、人在绿中”,丹阳每天都在变化,向着更加美丽、更加绿色、更加幸福的目标。而生活在这座城中的人们每天都在切实地感受变化带来的美好……

转型之路:向“绿”而行  助力节能降碳

在延陵镇赵巷村,一排排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组成方阵立在鱼塘之上,一如鱼鳞般铺陈闪烁,熠熠生辉。水上发电,水下养鱼,实现“一地两用”,渔光互补源源不断地释放着绿色红利。

“领跑丹阳”光伏电站项目的实施,不仅让村里有了一笔长期稳定的租金收益,更带动了村庄的产业发展,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该项目预计每年可对外输送约1.9亿度绿色电力,一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0万吨,可满足6万余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走进位于丹北镇的光大环保能源(丹阳)有限公司,这里没有横流的污水,也没有刺鼻的酸臭味,相反路面干净整洁,植被茂盛。如果不说,很难将这样一座“花园式工厂”与“垃圾处理”联系起来。但这里正是我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现场。

在控制室,隔着厚厚的玻璃可以看到长宽数十米、深达30米的垃圾原料坑堆放着各种生活垃圾。颇像驾驶舱的半透明吊控室“悬”在庞大的垃圾仓上方,与垃圾仓底部落差近30米,这里可储存数万吨垃圾。记者看到,经过称重的垃圾被卸到玻璃内垃圾库。经过发酵后,这些垃圾将被投入焚烧炉进行燃烧,转换为电能。每天,这里可“吞”进生活垃圾1500吨、餐厨垃圾80吨。

“吞”垃圾,“吐”绿电。光大项目自2020年1月在我市投产运营以来,年处理生活垃圾达35.6万吨,提供绿色电力超1.51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5.6万吨,同时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4万吨,年发电量满足3.5万户居民日常用电需求。去年,该公司成功入选首批“省级生态文化宣传示范点”名单,“双碳”的理念在这里具象化、场景化。

在我市,变废为宝的文章其实远不止垃圾焚烧发电。近年我市坚持“无废城市”建设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让“生态包袱”重获新生。

“一座城,只有不断提升转型发展含‘绿’量,才能真正成就经济发展含‘金’量。接下来,我们将以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为发力点,以生态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为突破口,加快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丹阳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共生之路:吃上“生态饭” 过上好日子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老百姓的这句老话照进现实,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就是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简单来讲,就是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把生态“高颜值”变为经济“高价值”。

盛夏时节,“桃”醉南北的杏虎水蜜桃迎来采摘旺季,杏虎村民种植的水蜜桃今年又喜获丰收。

杏虎村地处丘陵地区,是全省范围内有名的水蜜桃种植基地。目前杏虎村共有水蜜桃种植面积1500亩。之前,杏虎村是一个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茅山老区省级贫困村。后来,在时代楷模赵亚夫的亲自指导下,2001年杏虎村开始种桃,并于2006年成立杏虎村果品专业合作社,打响了“杏虎水蜜桃”品牌,杏虎村民现年人均收入已超2万元,相较于2001年,上升近10倍,村民靠“一双手”,借助脚底下的这片土地,过上了“甜蜜蜜”的好日子。

丹阳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我市从各地实际出发,以国土空间规划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将“引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为规划前置目标,充分整合全域资源、深入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菌、果、药、旅”特色生态产业,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吃上‘生态饭’,端上‘金饭碗’。”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