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村访”经历

核心提示: 1987年7月,我19岁,从丹阳师范毕业,成了一名教师。19岁,在如今看来,还是一个十分稚嫩的年龄,而我已经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涯。

1987年7月,我19岁,从丹阳师范毕业,成了一名教师。19岁,在如今看来,还是一个十分稚嫩的年龄,而我已经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涯。

我从教的学校是一所乡村中心小学。说是中心小学,却坐落在离集镇大概一公里远的一个村上。那时候,我住宿在学校,下午学生放学后,往往太阳还高高地挂在天上,如果学校没有临时会议或活动,从放学到吃晚饭的这段时间也就显得很空闲了。于是我就骑着自行车,走出校门,出去转转。呼吸呼吸新鲜的空气,看看田野绿色的庄稼,舒解舒解一天教学的疲乏。有时转着转着,便会转到村子里去。

转到村子里,开始是很随意的、漫无目的的。记得有一次,我骑着自行车刚到一个村口,明明看到一群小孩还聚在不远处树底下玩耍的,我还没来得及拐过去,突然之间,孩子们就像树林中的小动物受到了什么惊吓,一下子作鸟兽散,逃之夭夭,一个也不见了。当时也没在意,后来当我骑着车经过树旁的那户人家,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太婆看到我了,说:呵呵,一群小把戏,一边叫着老师来了,一边就都吓得跑光了。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学生看到我这个老师来了,吓得跑开了……

当时也没有事先做个准备,也不知道这个村子里有没有我们班的学生。经过这么一来,我就想以后要事先准备一下,有计划地到一个村上转转,顺便对这个村上的学生进行一下家访。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了我的“村访”。那时候还不像如今,如今的农村村上基本上是人烟稀少,看不到多少人了,年轻一点的不是外出务工,就是在镇里的厂里上班,村里只有几个留守的老人。那时候农村的老百姓基本上还是囿于自己的村庄,种田还是每家每户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每个村都是稠人广众、鸡鸣狗吠,很是热闹……

每次选上一个村去“村访”,其实就是顺便去看看自己班上的学生放学回家后都会干些什么事。如果正好碰到家长,便与家长聊一聊,说说学生在校的情况,问问孩子在家的表现。刚开始时,学生看到我还是很怕,好像怕我到家长面前去告他们的状,慢慢地时间一长,班上的学生就都知道了我不是去“告状”的,相反,还会督促他们的爸爸妈妈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为此,我们班的学生都知道老师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在他们的村口门口。于是大家放学后,也不敢在路上或者村头玩耍打闹了,都会乖乖地回到家里拿出作业来做……

随着“村访”的深入,也让我对班上的学生了解得更深更细了。一次,我来到一个叫“新村”的小村,我知道我班有一个叫丁梅的学生就住这个村,这个学生在班上总是很孤单、不合群,小小年纪便透露出一种别人难以察觉的忧郁,身上的穿着也总是脏脏的,还很不合体,显然是穿别人穿过的旧衣。家庭作业也常常不能完成。于是,我决定有目的地去“村访”一下。“新村”很小,也就十来户人家,来到村头,看到有村民在门口菜地拾掇着,便与之随意地攀谈起来,我向她了解村里叫丁梅的学生的情况,她知道我是学校的老师,便连连叹息,告诉我丁梅的苦难遭遇:小小的丁梅,去年死了母亲,父亲精神又有病,老犯迷糊,父女俩相依为命过日子。人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丁梅就是这样的,小小的人,就开始自己做饭、喂猪、养鸡,有时还要照顾生病的父亲。尽管左邻右舍都时不时接济些、帮着点,但毕竟还是要靠丁梅自己了……我听了心里很沉重,想不到自己班上还有这样苦命的学生。随后告别村民,直奔丁梅家。来到丁梅家门口,只见矮矮的两间平房,家里也没有用水泥浇上地,还是泥土,很阴暗潮湿。丁梅正在家烧晚饭,听到我的声音,赶紧从灶间跑出来。我让她快回灶间,说自己就是顺路而过,看看就行,就要回了……回来的路上,我的心情很是沉重,也很自责,觉得对学生还是了解得不够,关心得不够。于是我回校后,马上行动起来,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帮扶活动,在班级里开展了“一帮一”“手拉手”活动,更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同时呼吁全校师生一起行动起来,开展了贫困捐助活动,缓解了丁梅的生活压力。这些帮助,重树了丁梅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和热爱……几十年过去了,丁梅看到我总是说,她始终难以忘记蒋老师对她的关心和帮助,蒋老师就像是一盏温暖的灯,一直照亮着她人生的路……

这样的“村访”,也让我对学校辖区所有的村庄都熟悉了起来,村民们也都知道了我是学校的老师。于是,每到一个村,村里人看到了,都会很热情地打招呼,有时还会主动跟我说说村里小孩子的父母、家庭的一些琐事,说说某某小孩在村里“干坏事了”,让我到学校后要好好“教育教育”,或者某某小孩又“做好事了”,让我要好好“表扬表扬”……

到后来,这样的“村访”,也让我班的学生“喜欢”起来,每天早上来到学校后,第一件事就要说一说昨天老师到他们村去了,还去了他们家,言谈之中透着一股神秘,透着一种自豪和兴奋。这让别的同学因为老师没去他们村,甚是失落和落寞……慢慢地,班上同学竟然每天都盼着老师放学后去他们村,有的竟然放学时特意跑到我跟前,仰着脸要求我马上去他们村看看……那种可爱劲儿,让人印象十分深刻。

不知不觉中,我们班的学生变得爱学习了,极少有不完成家庭作业的现象,也没有放学后调皮捣蛋、打架斗殴的现象了。更让人高兴的是,在学校也知道遵守课堂纪律了,班级里的学习风气有了明显的好转,得到了大家一致的称赞。

“村访”,是我初为人师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蒋文汇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