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的植保飞手: 头顶烈日除虫害 只为秋季好收成

核心提示: 夏季是水稻生长关键期,也是病虫大量繁殖和发生虫害的重要时期,更是植保飞手最忙碌的时候,他们来回穿梭在烈日下的稻田中,经受着来自温度和体力的双重考验,为打赢“虫口夺粮”攻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报记者 邹亚俊 桂祉越

夏季是水稻生长关键期,也是病虫大量繁殖和发生虫害的重要时期,更是植保飞手最忙碌的时候,他们来回穿梭在烈日下的稻田中,经受着来自温度和体力的双重考验,为打赢“虫口夺粮”攻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午8点,室外已经骄阳似火。在延陵镇大吕村的一处水稻田,植保飞手常亮正顶着炎炎烈日站在田边操控无人机。伴随着螺旋桨的轰轰声,植保飞机缓缓上升,随后在稻田上方来回穿梭,药物通过无人机均匀喷洒到指定区域。

“水稻已经陆续进入破口抽穗期,抗逆性相对较差,容易出现病虫害,只有及时防治到位才能确保水稻功能叶不受危害。”常亮告诉记者,最近几天,为了能完成700亩的水稻飞防任务,他每天凌晨4点出门,一直干到上午9点结束;下午6点再出门,忙到晚上11点。“天热的时候,洒下去的药容易被蒸发掉,害虫会藏在叶面下方。为保证药水效果,‘起早摸黑’是必须的。”

“现在种田没有机器是不行的。就像现在高温天,人在田里洒药很容易中暑。”常亮说,机器代替人工种田相对轻松,且效率更高、质量更好。“我这台植保无人机每天可完成作业400亩,工作效率是人工的20倍以上。在统防统治作业中,平均每亩可减少用药量约20%、节约用水量95%以上。”

记者在现场发现,为了保障飞防时不遗漏,需要时刻观察无人机的飞行视角,所以,常亮必须时刻站在稻田边,那里没有一丝遮阴的地方,再加上田里蒸发的水汽,热得像蒸笼一样,不到两分钟,汗水便顺着常亮的额头滑落,浸湿了衣服。因为长期高温作业,常亮的胳膊上、腿上已经晒出了“渐变色”。

飞防时除了在烈日下久站,转换场地也是个力气活。无人机的飞行平台大概有60斤,两块电池40斤,再加上药水,整体重量就达到了180斤,每次到另一个田块植保,即使找了帮手,常亮也要使出浑身解数。忙起来的时候,他一天要转换四五处田块。“人可以等,庄稼不能等。”常亮说,水稻病虫防治的窗口期非常短,自己必须尽到植保飞手的责任,“想到秋天丰收的喜悦,这些辛苦值得!”拿起毛巾擦汗的常亮露出朴实的笑容。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