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街道:打造“家门口慈善”品牌 精准帮助困难群众

本报讯(记者 陈珊珊 云莹 通讯员 云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慈善事业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推动社区慈善事业的发展,云阳街道积极创建“家门口慈善”服务品牌,让慈善工作真正地走进社区、帮助困难群众。

据悉,云阳街道行政管辖16个行政村,28个社区,常住人口近22万人,其中80岁以上7000余人,持证残疾人2900余人。农村在册低保户共93户130人,城市在册低保户共101户137人,特困99人,低保边缘和支出型困难家庭8户11人。

云阳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打造“家门口慈善”品牌过程中,云阳街道以村(社区)为单元,突出问题导向,努力做到“主动发现、及时救助、精细管理、优质服务”。坚持传统性、经常性的慈善救助与系统性、个性化的慈善救助相结合,困难群众求助与慈善组织主动发现、及时救助相结合,慈善系统救助与整合慈善力量协调救助相结合,提供资金物资等“输血”式救助与精神提升、创业就业、产业发展等“造血”式救助相结合,不断提升“家门口慈善”服务水平。

“我们成立了以街道慈善分会会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民政岗工作人员及各村(社区)慈善工作站站长为成员的班子,对困难群众做到应救尽救。”云阳街道民政科相关负责人介绍,云阳街道充分发挥各类救助功能,坚持物质帮扶与服务帮扶相结合,坚持发放救助金、实物等救助方式的同时,积极发展服务类救助,更对困难群众思想上关心、精神上激励,提振困难群众生活信心。坚持申请救助与主动发现相结合。发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在社会救助领域的作用,通过数据预警、来信来访、走访调研、定期排查等,拓宽主动发现渠道。搭建“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云阳街道部门联动,建立困难家庭需求与社会救助资源精准对接的大平台,实现精准救助与精准帮扶。其中,2024年春节期间,云阳街道村(社区)慈善工作站对1023人救助61.8万元;云阳街道慈善分会对辖区内359人开展了春节救助活动,发放金额15万元。

云阳街道“家门口的慈善”以社区为基础,开展“一社一特”项目,取得了显著效果。据悉,云阳街道各村(社区)不仅明确慈善救助的有效路径和具体举措,保障救助服务供需链畅通,实现精细化救助、标本兼治式帮扶,还链接社会组织的资源,在市民政局、慈善总会和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针对村(社区)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创建特色品牌项目。成立镇江市首家社区公益基金会,“云上阳光”先后在振兴路社区、化肥路社区开展“花开振兴童享美好”、“暖暖云阳微孝一餐”为老为小项目。“安康通”公司以大定船社区为依托,打造特色居家养老服务,努力提升居家上门服务覆盖率,更好满足失能、半失能和高龄老人的健康需求,减轻社会、家庭的负担。“稻草人”社会组织以兴隆苑社区为据点,创建云阳街道的省级儿童“关爱之家”,定期根据青少年需求开展相应活动,同时安排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对此区域内的困境儿童进行定期走访,关心困境儿童的生活和成长,搭建多元化儿童关爱服务平台。“温馨园”养老院充分运用迈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运营,方便周边老年群体的食、住、娱。

此外,通过云阳街道慈善社工站协助,“家门口的慈善”项目打通了为民服务“最后一米”。云阳街道慈善社工站负责人表示,云阳街道在推进“家门口的慈善”中,创新推进“1+4+N”的运营模式,即“1”是以社工站为枢纽平台面向困难群体开展的“一站式”服务,注重个案管理的精准化,差异化;“4”是以社会救助、儿童关爱、社区治理和养老服务4大领域为主要服务范围,发挥街道社工站的专业性,综合性;“N”是围绕4大领域的民生问题和社会服务需求,发掘和链接公益慈善力量广泛与社会服务,包括党员干部、乡贤、退役军人、爱心企业等,共建社会支持网络。

通过打造“家门口的慈善”,云阳街道提高居民了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形成了浓厚的慈善氛围;建立健全了慈善工作体系,实现了慈善资源的高效利用。目前,云阳街道已成立36个村(社区)慈善工作站,未来新社区的慈善工作站将陆续建成,做到慈善工作站全覆盖。村(社区)慈善工作站负责村(社区)居民困难群体慈善临时救助申报和初审,每月进行上报。同时,开展慈善助学、慈善帮扶困难家庭住房微改造、慈善助困“温暖行动”、慈善关爱等多样化的慈善活动,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

“通过‘家门口慈善’服务品牌的创建,我们将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建立健全社区慈善工作体系,开展多样化的慈善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关爱与支持。”云阳街道相关负责人希望能够与更多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合作,共同推动社区慈善事业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