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 笔

核心提示: 从读书开始,就与笔结下了不解之缘。

■ 吴龙大

从读书开始,就与笔结下了不解之缘。铅笔是我进入小学步入学习之路使用的第一支笔,配一把小刀和一块橡皮就是最基本的学习工具。期末评上三好生得到老师奖励的一支带橡皮头的铅笔,那是要兴奋好几天的。

从读初中开始便用上了钢笔,早上吸一管墨水,插在胸前的口袋上,那是一副神气的中学生模样。要是有一支上海的金星牌钢笔,那是一件十分自豪的事。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为了克服钢笔经常要抽墨水的麻烦,圆珠笔出现了,用完一支笔芯换上一支,书写方便省事。不足之处,就是圆珠笔芯的墨油有时会书写不畅,写好的字会在纸的反面渗印出来,难以保存。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用上了中性碳水笔,它具有铅笔、钢笔、圆珠笔三种笔的优点,书写更方便,字体更醒目、美观,而且价廉物美,一直沿用到现在。

在我用笔的记忆中,硬笔类中还有一种叫蘸水笔,笔尖、笔杆稍长,是老师批改作业和阅卷打分(蘸红墨水)时用的。

硬笔类中还有粉笔,是老师教学时在黑板上书写的。写粉笔字我也情有独钟,上中学时在学校出刊黑板报写过粉笔字。用粉笔时间较长是在老年大学出刊《学习与交流》黑板报,我们几个人先后13年时间共出刊150余期,除了用白粉笔之外,还用彩色粉笔润色,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在用笔的过程中,除硬笔类之外,软笔类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毛笔,以羊毫笔为主,狼亳笔高一档次,毛笔有大、中、小各种规格。毛笔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读小学开始就有写字课,自带砚台、砚墨,用米字格大字本练写,老师会用红笔在写得好的字上画一个圈。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尤其在退休之后,作为兴趣爱好的休闲生活,静心宅家,临摹名帖,修身养性,也是一件十分舒心的事。

在软笔类中我还使用过一种碳水软笔,笔尖为海绵,笔杆中存有碳素墨汁,这种笔练写小楷比较方便,但与羊毫毛笔相比柔性稍差,运笔不如人意。

在毛笔书写的形式上,近年来我们看到,一些爱好书法的老同志自制海绵笔头,用一根一米多长的竹竿作笔杆,拎一小桶水,在城区步道旁的花岗岩地砖上蘸水练书法,这也不失为既练字又锻炼身体的好方法,大地为纸水为墨,优美的地书吸引了晨练的人们驻足观看。

在软笔类中还使用过一种叫排笔,也有大、中、小不同规格。我在农村水利工地从事宣传工作时,写大幅标语时用过,方正的排笔黑体字给人以大方、庄重的感觉,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在使用上述几种笔的同时,还使用过铁笔,圆珠笔的形状,笔尖是一根圆头钢针。那是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在大队、公社工作时,需份数较多的会议资料时,就必须用到铁笔、蜡纸和钢板,铁笔在钢板蜡纸上刻写好文稿后,再用手推式油印机人工印刷而成。用铁笔在蜡纸上刻字,是一门技术活,刻写力度轻了印出来的字不清楚,过重则会戳破蜡纸,印出来会出现一个个小墨团。刻写蜡纸用小楷、仿宋、黑体字均可,一手好的铁笔钢板字印出来的文稿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在读小学、初中时的学期考卷,都是老师们用铁笔、蜡纸、钢板刻写并油印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脑的普及,铁笔刻写、印刷的工作事务已经退出了办公行列。用排笔书写会议横幅和大幅标语的工作也由电脑印制完成,且方便、高效、美观。

笔,是我工作、生活的陪伴,它将我带入了文化艺术的殿堂,拓宽了视野,增长了才干,推动了工作,增添了乐趣,受益匪浅。

我到位于郑州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参观时,在“一片甲骨惊天下”的展厅内,一件件陈列物品和图片,揭示了文字的起源,我们祖先从造字开始便产生了笔和刻字的工具,从甲骨文到现在延绵数千年,源远流长,其中文字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是记载和传承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工具。

随着网络、信息、智能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笔的使用频率和方式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许多人制作文稿不再用笔,一是在电脑键盘上输入,二是在手机上输入并连接电脑生成文稿,均以手指代笔,现在甚至无须用手指,语音直接输入即可形成文稿,十分便捷。

我想,不管网络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作为炎黄子孙,中华历史文化的继承不会中断,我们要在学习新科技知识的同时,把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得更好。当笔耕不辍,继续书写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谱写新时代人民的幸福与希望。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