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乡村,远游

核心提示: 我对蜜蜂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小时候,盛夏午后,我和村里的小伙伴拿着玻璃瓶,来到破旧的黄泥土坯房子里,捡一根细长的棍子在土坯房子的墙洞里捅来捅去。

■ 刘圆娟

我对蜜蜂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小时候,盛夏午后,我和村里的小伙伴拿着玻璃瓶,来到破旧的黄泥土坯房子里,捡一根细长的棍子在土坯房子的墙洞里捅来捅去,那时候蜜蜂喜欢躲在土坯泥洞里,不知道是避暑还是筑巢,我们将蜜蜂捅出来,装在透明玻璃瓶里欣赏它。那是童年的乐趣之一,跟掏鸟窝,逮野兔,放野火,烤山芋一样,都属于无忧无虑、悠哉乐哉的童年。

在我印象中,蜜蜂是勤劳奉献的代名词,无论是小学课本,还是生活常识,都将蜜蜂定义为一种大自然的有益生物,每每提起蜜蜂,我们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黄白相间的小蜜蜂憨态可掬,穿梭在花丛间采蜜,辛辛苦苦酿蜜,勤勤恳恳度过它短暂却又充实的一生。

小时候农村生活清贫寒微,蜜蜂的劳碌命对我们来说,很励志。大人也希望我们能像蜜蜂一样勤奋劳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获得报酬。所以我们白天去学堂认真读书,傍晚放学回家,帮大人做家务,砍柴煮饭,养猪喂羊,洗衣打扫,如果得了空,还要紧赶慢赶去农田里帮大人插秧割稻,施肥除虫,灌溉耕作。

乡村生活,日复一日,看似辛苦,其实也有一种农耕时代的田园趣味。算是苦中作乐。就像蜜蜂,谁说它忙碌的一生就是无用功呢?至少它为人们酿出香甜的蜂蜜,它的生命就不是徒劳的,它带给乡村孩子的乐趣不会因为物质生活的拮据而变得稀缺起来。

小时候蜂蜜是紧俏的商品,而且市场上很难买到正宗的野蜂蜜。父亲在附近农村小学教书,工资微薄,为了给我补充营养,父亲曾咬咬牙去镇上的供销社给我买过几瓶蜂蜜,将浓稠的蜂蜜液体用热水冲开,喝起来甜滋滋,很适合小孩子饮用。

可惜我分辨不出蜂蜜的真假,直到考上大学,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看到很多蜂蜜造假的新闻,导致我对市场上出售的蜂蜜多了一丝警惕。有一次去学校附近的大超市溜达,遇到一个非常热情的导购员,她向我极力推荐超市采购的一种蜂蜜,吹得天花乱坠,我买回去之后喝了几次,甜味很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在成都住了四年,遍地都是美食,什么钵钵鸡冒菜,什么火锅小炒,吃得心满意足,只是心底依然保留着一丝斩不断的乡愁。在成都买过好几次蜂蜜,主要是为了减肥润肠,防止便秘,异乡的蜂蜜和小时候的蜜蜂在我记忆的大厦里形成一种微妙的呼应。

毕业那会儿,我去几个城市旅行,从重庆到上海,从南京到浙江,在异乡水土里总是能体验到一种对自由的渴望。我从一个河北网友手中买到据说是养蜂人自产的蜂蜜,我自己喝了几次,又送给父亲,父亲正热衷养生,对蜂蜜自然是来者不拒。

时隔多年,蜂蜜已经成为我家中的必备营养品,从童年到他乡,回归本色,追求健康,蜜蜂和蜂蜜一直是我成长历程中一个有趣符号。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