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突破 向“高”图强

核心提示: 三伏至,暑气劲,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战鼓酣。

向“新”突破 向“高”图强

——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荆东根

本报记者 云莹 通讯员 云宣

三伏至,暑气劲,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战鼓酣。

在丹阳高新技术创新园,慧创医疗、工大金凯等一批科技型企业发展势头迅猛,为新质生产力培育蓄势赋能;在花园村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现场,一期54幢两层或三层小楼齐整有序,等待业主检阅;在各村、社区,“智慧消防3.0”的触角正从工贸企业、沿街商铺等地向广袤乡村、居民家庭延伸,全力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作为省级高新区,‘高’和‘新’始终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方向和目标。”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荆东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新区正以“顶格”的标准、“满格”的状态,向“新”突破、向“高”图强,扎扎实实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落实,为推动丹阳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勇挑大梁、作出表率。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也是一个地方开辟新赛道、打造新优势的必由之路。在高新区,新质生产力正积厚成势,慧创医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依托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丹阳)研究院平台,在我市科技、人才政策支持下,2016年,北航长聘副教授汪待发博士在丹阳创办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专注于为脑健康领域提供创新诊疗技术和产品,用以记录大脑活动,助力脑疾病诊断。历经数年磨砺,公司自主研发推出了世界首个获中国医疗器械注册证的超100通道落地式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设备、世界首个获中国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便携式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设备,并在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华西医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香港理工大学等1000余家三甲医院及高校院所示范应用,开展临床检查和科学研究。

“高新区这片热土见证了慧创医疗从种子到破土萌芽、茁壮成长,成为国际脑科学研发及近红外技术医疗应用的领先者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汪老师从一个背着双肩包的创客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掌舵人,一步步把研究成果落在大地上,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全过程。”荆东根欣喜道,“前几天,我从汪老师那儿得知慧创的产品已支撑用户在Nature等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260余篇。随着汪老师和团队持续深耕脑科学领域,尤其是探索阿尔茨海默病这一脑科学世界级难题的治疗方法,这一数据还将继续攀升。”

慧创医疗的成功实践,让人窥见了脑科学、脑功能疾病诊疗市场的广阔蓝海,也展现了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荆东根表示,高新区将最大力度支持慧创脑科学研究中心、脑科学联合实验室建设,推动整合慧创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念通电信号转化两大脑科学技术,引进更多上下游创新力量、配套企业,打造脑健康产业发展高地。

慧创医疗是丹阳高新技术创新园孵化的优质成长型企业的代表。近年来,园区已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180余家,目前在孵企业近80家。“创新园连续4年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优秀(A类)评价,已成为高新区聚力科技创新、培育创新主体的重要载体。”荆东根说,高新区将进一步擦亮创新园这块“金字招牌”,持续加大企业培育和支持力度,以“企业创新积分制”为抓手,力争全年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超90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超40家;强化北航(丹阳)研究院、江苏(丹阳)高性能合金研究院等7家创新平台“硬核”支撑,在山宝集团、泰科微等企业先后入选省级工程研发中心的基础上,力争再成功申报1家省级研发机构,推动突破更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产业向新则是催生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关键条件。科技创新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我们始终把产业强区作为‘头版头条’,持续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努力在发展竞争中把握先机、占据优势。”荆东根介绍,今年以来,高新区坚持把新质生产力培育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推动20个市级以上重点产业项目有序建设的同时,高新区紧扣招大引强,主要领导带队外出招商28次,接待客商35批,已完成签约项目10个,总投资79亿元;目前在手成熟可签约项目5个。针对要素保障,高新区系统推进“盘活闲置土地不少于500亩、盘活闲置厂房5万平方米”年度目标任务,切实将“土地存量”变为“发展增量”;依托力合、恒宝等现有资源,新增6万~8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进一步完善全链条创新孵化体系。围绕转型升级,高新区加快“智改数转网联”步伐,积极引导制造企业向“产品+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向“制造+服务”转型。

发展新质生产力,“硬环境”的支撑与“软环境”的保障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我们将聚焦最优生态,让软环境更‘软’,硬环境更‘硬’,不遗余力将丹阳高新区打造成新质生产力竞相迸发、近悦远来的创新创业福地。”荆东根说道。

在“硬环境”建设上,高新区一方面将持续提档城乡功能品质,稳步推进花园村新型农村社区二期、三期项目建设,加快人才公寓三期建设,推动邻里中心、商业综合体落子布局,以便利且高品质的生活环境,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下”。另一方面,持续提升全域安全水平,在实现辖区范围内所有餐饮企业燃气报警、自动切阀装置以及重点场所“智慧消防”终端全覆盖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推进“智慧消防”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保障人才居住安心、企业发展放心。

在“软环境”优化上,高新区持续深化党政领导挂钩联系企业制度,实打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让企业和人才最大程度感受到宽松优越的创新创业氛围;持续在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安居住房等方面完善举措,让人才在本地乐享生活、创业无忧;利用好北京创新服务驿站、丹阳(上海)飞地孵化器等优势资源,探索更多的柔性化引才方式,力争全年靶向招引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领域高层次人才25人,为高新区追“高”逐“新”添翼增能。

骄阳似火步铿锵,以“新”求“质”向未来。“高新区将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奋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当先锋做表率,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持续增添强劲动能、贡献‘高’‘新’力量。”展望新征途,荆东根斗志昂扬、信心满满。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