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张涛和“蒲公英之家”的孩子们掰手腕。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这是延陵镇行宫村“蒲公英之家”公益暑假班的一堂安全教育课,十多个小学生正坐在一起听课,有认真听讲的,也有抓耳挠腮的。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张涛靠墙站在最后,看着这些孩子,心里五味杂陈。曾经,他也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
行宫村“蒲公英之家”就设在行宫小学校门口,暑假班的课程很丰富,从八段锦到算术题,志愿者老师都是张涛的大学同学,他们被张涛带来这里做公益性的社会实践。在其他志愿者讲课时,张涛有时会到小学里转悠一会儿,因为这是他的母校。
学校有一些变化,张涛庆幸操场边的长廊依旧。木结构的长廊顶爬满了藤蔓,这是张涛上小学时最喜欢的地方,他管这里叫“葡萄架”。“葡萄藤”总是茂盛,可张涛从来只看到“葡萄花”,却看不到葡萄结果,一度悲从中来。长大些才发现,那藤蔓原来是紫藤花。
“葡萄架”下,张涛曾和小伙伴们追逐打闹,更多的是在这里一个人静静地思念在外地打工的父母亲。张涛从小遵守学校纪律,且能自主学习。在别人看来,他很懂事。然而,也正是这份“懂事”让他缺少了一份来自家人的疼爱和关心。于是,越长大,越孤单。
直到有一次,学校老师询问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张涛如实反映。于是,他和其他几名学生被带到了操场上。在那里等候着的,是一群警察叔叔阿姨。一阵嬉闹后,张涛累得有些走不动,一只大手牵起了他的小手,那是一位名叫薛晓静的民警阿姨。那时的张涛还不知道什么是“结对帮扶”,但他的生命里从此多了一个“薛妈妈”。
自那以后,学习上的关注,生活上的嘘寒问暖,张涛不再是一个人。“薛妈妈”为张涛介绍大千世界,鼓励他好好学习,追逐自己的梦想。一个在说,一个频频点头。长久以来形成的内向性格改变不多,“薛妈妈”并不在意,关心从不间断。
张涛的耳朵每到冬天都会生出严重的冻疮。“薛妈妈”知道后,赶忙带着张涛去药店配药。看到张涛的情况,店员斥责“薛妈妈”,埋怨她忽视孩子。“薛妈妈”不说话,张涛闪到“薛妈妈”身前,认真地对店员说,“这是我的警察妈妈。”
此后,每到冬天,“薛妈妈”都会为张涛准备一支冻疮膏。张涛的冬天渐渐不“疼”了,也没那么冷了。
“我是从‘蒲公英之家’走出去的孩子,现在,我又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飞回来了。”走过小学、中学,考上好大学,成为一名医学生。如今,张涛已经成了一个阳光开朗的大男孩。大学第一年的寒暑假,张涛就回到“蒲公英之家”做志愿服务。今年暑假,他更是约上了好几个大学同学,组成小队,一同回来做公益社会实践。
不知何时,“薛妈妈”已经站在了张涛身边。两人靠着教室后墙,张涛向“薛妈妈”介绍起他的“公益事业”,一个在说,一个频频点头。课间,“薛妈妈”和其他小学生聊了起来,张涛则和男孩玩起了掰手腕,周围喊着“老师赖皮”“老师漏油”,胜负一分,大家都笑了。
同样的夏天,同样的蝉鸣,有一份爱一直在传递,也在循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