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光伏电站的共赢之路

核心提示: 水上发电、水下养鱼,一池两用、阳光共享,这种向空间要效益的能源利用模式在延陵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苏南地区最大规模光伏电站在延陵并网投运

本报记者 曾丽萍

水上发电、水下养鱼,一池两用、阳光共享,这种向空间要效益的能源利用模式在延陵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茅山老区,偏远乡村,阳光普照之下,如鱼鳞般铺陈的光伏板熠熠生辉。倾角24度、多达80余万块光伏板、3200亩水面,位于延陵镇的“领跑丹阳”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约1.9亿千瓦时,可满足6万余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是苏南地区目前并网规模最大的光伏电站。该电站将太阳的能量转化为清洁能源,“电靓”老区新农村,“照亮”乡村振兴路。

蓝天白云下,记者走进延陵镇赵巷村,在一处鱼塘上方,一块块光伏发电板整齐划一地排列着,烈日下一片“波光”粼粼,分外耀眼。从空中俯瞰,这一排排光伏组件随着地势起伏宛如一条条黑色丝带,形成一道壮美风景线,它们与周边村庄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图景……

“现在靠天上挂的太阳就能赚钱,放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在鱼塘上安装光伏组件就能发电,不占地方,还不用人操心。光伏进村后,村里每年给我们的租金分红也‘涨了’,以后我们还能在家门口打工,这是政府一起为咱全村出的好主意啊!”村民老张兴奋地说。老张说的“好主意”,是指这个项目并网发电后给村里带来的一系列“阳光收益”。

14.05万千瓦的“领跑丹阳”光伏电站项目总投资约7.5亿元,于去年1月10日开工建设,历时一年半建成投运,在今年6月13日成功并网发电。该光伏电站场区整体占地面积约3700亩,其中3200亩由延陵赵巷、大吕等5个行政村的鱼塘水域资源组成。光伏区全部采用PHC管桩、545瓦单晶硅双面双玻面板,建设光伏容量约为150.44289兆瓦,在大吕村北面新建一座110千伏变电站,6回35千伏线路接入新建的这座110千伏变电站。该项目采用“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渔业养殖和光伏发电相结合的“渔光互补”新模式,是“一种资源、两个产业”的能源综合利用高效发展模式,也是延陵抓住国家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发展清洁能源的契机,充分利用域内水面资源丰富的优势引进的新能源项目。

“‘领跑丹阳’光伏电站项目的实施,不仅让村庄有了一笔长期稳定的租金收益,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带动了村庄的产业发展。项目预计每年可对外输送约1.9亿度绿色电力,一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0万吨、6.86万吨标煤。”说起项目亮点时,该电站项目负责人桂晓伟说,该光伏电站绿电将通过1条110千伏线路接入220千伏全州变电站,为丹阳西部地区输送大量绿色清洁能源。“每年的6月至9月是用电高峰期,自项目开工以来,我们加班加点,最终在6月13日提前成功并网发电,及时保障了当地用电高峰期的电力供应。”

“村里引进光伏项目,水面光伏的亩均租金较传统水产养殖业可增加500元/年。与此同时,光伏产业的发展可有效带动周边部分劳动力就业,成为当地解决劳动力就业的新途径。”赵巷村农业主任鲁伟坪说,产业帮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而光伏项目是产业帮扶的新兴业态。

据悉,光伏板附着沙尘会降低5%~8%的发电效率,为保障光伏板达到最优发电效率,项目需要聘请人工定期进行光伏板清洗和光伏组件周围除草作业。“目前项目并网发电了,但项目的后期维护才是重中之重。因为光伏板每三个月就需清洗一次,这个工作量很大,相当于三个月要洗几十万块光伏板。如果每个村出20个人工,基本上每天都要出工清洗才能完成一个季度的工作量,之后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清洗工作。我们需要向村里常态化支付人工费。这对老百姓来说,家门口的‘临时工’就并不临时了,村民的收入也有了保障。”桂晓伟说,光伏发电站项目建成投运,解决了一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绿色增收新渠道。昨日下午,记者跟随桂晓伟走进赵巷村“谈合作”,他想委托村委会帮助在当地村民中长期招募光伏板清洗工,工资标准在100~150元/天。

“现在再也不需要东奔西跑出门打工了,‘家门口’就可以就业,既能挣钱又能顾家……”村民们对此点赞道。

“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符合国家‘双碳’目标,不仅对于绿色低碳、提升清洁能源有着积极意义,还能保护自然生态人居环境,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也助推了乡村振兴,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大吕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谭平华说。

“绿色生态一直是延陵立镇之本,光伏电站项目在延陵的实施既顺应了全市产业强市的时代步伐,更能擦亮延陵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为推动当地强村富民提供有力支撑。”延陵镇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延陵将扛起属地责任,主动作为,强化担当,继续提供优质的“店小二”服务,为项目更好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助力乡村“向阳而生”……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