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援疆 筑梦美好“疆”来

——“再走援疆路,共叙援疆情”主题采访系列报道之二

核心提示: 教育援疆是对口援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市选派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援疆教师充实到四师可克达拉市教育教学一线,擦亮“组团式”教育援疆金字招牌,推动当地教育事业不断攀升。

本报记者 邹亚俊

教育援疆是对口援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市选派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援疆教师充实到四师可克达拉市教育教学一线,擦亮“组团式”教育援疆金字招牌,推动当地教育事业不断攀升。

6月中旬的一天,记者来到可克达拉市金山实验学校,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我市援疆教师许国平正在给初一的孩子上语文课。今年是许国平来新疆教学的第二个年头,他不仅担任语文学科教学任务,还身兼班主任的工作。“我能给新疆的学生带来什么?这是我参加援疆后一直思考的问题。”许国平告诉记者,不同地方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才能出成效。他结合该校教学实际,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的教学模式,精准抓好课前“备什么”、课上“讲什么”、学生课后“学什么”,通过“坡度提问”“追问”“一讲一练”“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技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课堂动起来,引导学生课后自觉练起来。

语文原本是帕孜拉同学最不喜欢的科目,可自从援疆老师来了以后,他慢慢对语文增加了兴趣。“我感觉现在的学习方法比以前更便捷、更实用,以前背课文、写作文都是我比较薄弱的项目,通过许老师一年多的教导,我学到了很多技巧,也不怕语文了。”

援疆教师的到来,不仅给当地的学生带来了先进的学习方法,也为当地的教师带去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可克达拉市镇江高级中学,学校充分发挥援疆团队优势,大力开展援疆教师“师徒结对”行动,对营造学校教研氛围、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戴老师对我的帮助太大了,很感谢有这么好的师父。”当地历史老师王晓宇谈起我市援疆教授戴国英时滔滔不绝:“师父非常严谨认真,帮我搭建了教学知识体系,点拨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手把手教会我怎么编制教程单、学程单、作业单,怎么出卷子等。”

“既然当了师父,就要认真履行师父职责,毫无保留。”戴国英说,她希望能将好的教育理念留给当地老师,帮助孩子们茁壮成长。

援疆教师的到来为可克达拉镇江高级中学的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如今,在学校里,援疆教师与本地教师群策群力,逐步形成了课堂教学严谨高效、校园文化特色鲜明、德育活动精彩纷呈以及“校风正、教风严、学风浓”的良好育人氛围。该校党委委员、副校长严龙梅介绍,学校本科达线率连年攀升,在伊犁河谷当地百姓心中成了名副其实的名校。

自对口援建以来,教育援疆在四师可克达拉市交出“高分答卷”。如今,教育援疆工作更加注重帮助受援地学校提升教育教学教研的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学校的“软实力”,不断助力师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