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浇灌出耀眼“雪莲”

核心提示: 十多年的班主任经历,让朱琴妍明白,“责任”二字重于泰山。

用青春浇灌出耀眼“雪莲”

——记正则高中新疆班班主任朱琴妍

图为朱琴妍在批改学生作业。记者 李傲辰 通讯员 钱芳 摄

本报记者 李傲辰 通讯员 钱芳

有一种人,注定不凡;有一种时光,注定惊艳。

2008年,朱琴妍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正则高中新疆班这个团体。当时新疆班有6个班级,学生200多人。16年过去了,新疆班已有9个班,学生人数也达到350多名。朱琴妍用16年的时光见证了新疆班的成长和壮大,见证了新疆班的成功和荣耀。这16年,是她奋斗的16年,也是奉献的16年——她把最美的青春献给了新疆班,陪伴着一批批来自天山的学子成长成才。

十多年的班主任经历,让朱琴妍明白,“责任”二字重于泰山。

因为责任,她用“爱”呵护着每一位天山学子,并且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关爱他人、努力学习、踏实奋进。

因为责任,她成功地扮演了“母亲”“导师”和“朋友”三种角色。点点滴滴,事无巨细,16年如一日的关爱,令人动容。付出换来收获,朱琴妍连续获评2021年、2022年、2023年三个年度丹阳市考核优秀。

母爱如春 润物细无声

新疆班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南疆地区,家庭条件都不算太好,再加上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与内地学生不同,使得他们非常敏感,但是他们依然是善良淳朴的。这些特质让朱琴妍更加明确了作为内高班班主任的责任重大。

然而,想真正走进这些学生的心里又谈何容易,面对学生的不配合、不信任和不理解,她也曾委屈过、伤心过,但她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不断地去反思、去总结。她总认为,孩子们不理解她是因为她做得还不够好、不够多。于是,体贴与关心学生成了朱琴妍每天的必修课。学生生病了,她会买上水果、牛奶去宿舍探望;学生没有钱,她会自掏腰包买好物品放在学生的桌上;当他们因想家而趴在桌上流泪伤心时,她会拥抱他们,安慰他们;她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缓解他们的思乡之苦,并告诉他们,丹阳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我就是你们的朋友、老师和妈妈。

疫情期间的寒假她就更加忙了。从2020年1月24日开始,新疆班的学生们一直封闭在学校。为了她的学生,朱琴妍每天要往返学校好几次细化各项工作。怕学生们会轻视疫情,她就到每个宿舍去不厌其烦地科普新冠知识,提醒他们勤洗手,宿舍保持通风,坚持消毒,杜绝死角;怕学生不按时吃饭,她就每天早中晚坚持赶到宿舍提醒学生注意身体,做到劳逸结合。在疫情期间,学校不允许学生上街和接触外卖,她就全副武装亲自到超市去为学生采购各种生活用品和水果等。难道朱琴妍不怕吗?她肯定也怕,但为了学生她还是义无反顾地这样做了。

2020年,朱琴妍带的正好是毕业班,原本在正月初五就应该正式进入紧张复习中的学生因为疫情状态整个松懈下来了。面对这种特殊情况,学生苦恼焦虑,可是找不到改变自己的方法,也没有坚持改变的毅力,有个学生打电话给朱琴妍时一直在哭。为此,朱琴妍特别组织了线上线下学习小组,以宿舍为单位,宿舍长为负责人,每天组织部分学生去教室自习,另一部分学生在宿舍自习。每天,朱琴妍负责早八点午两点的巡查和晚九点手机统一上交保管等工作,由各个学科的尖子生负责每天上午、下午在教学区的答疑。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手机的使用规范化了,在开学初的苏南一模中,学生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科学管理 细致出成绩

作为新疆班班主任,朱琴妍十六年如一日,一心扑在教学管理上。除了生活中慈爱的一面,她在班级管理上更多地呈现的是细致严谨。

她以制度建设为抓手,规范班级学生的行为习惯,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和学生一起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保证管理到位。她以班级文化为载体,营造学生的成长氛围。就成语、名人名言、生字、诗歌等方面,她组织学生轮流出黑板报;指导学生顺利接手《雪莲报》的承办;每周开展双语活动竞赛,每月举办一次“经典诵读”活动,每学期完成一场“国语桥”经典话剧,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国语水平,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她在班级中设置多个管理组,让他们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形成生本管理模式,增强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意识。她以课堂为主阵地,充分利用好每周一节的班会课,规定一个教育主题,由各个组长和管理组成员协调,开展各种主题教育;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敬老院,参与文明共建活动。学生在她的赏识教育中不断高大起来,在她的班规约束中不断自律起来,在她的生本管理中能力不断增强起来,在她的细致深刻的思想教育中不断纯正起来,在她的挫折教育中不断成熟起来。她的学生,成了其他新疆班学生的榜样;她的学生成了校园师生啧啧称赞的对象。

家校共育 共谋学生成长

新疆班的学生来自千里万里之外,远离父母。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教育和关怀是不可缺失的一环。但新疆班的学生家长基本地处南疆,那里基础教育落后,部分学生的小学课程都是以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教授,更何况他们的父母。家长中听懂普通话的人寥寥无几,根本就无法沟通。为此,朱琴妍着手建立了两个组:一是民语言翻译工作组。以生本管理组为依托,挑选合适的小翻译,突破语言障碍,建立交流渠道,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二是兄弟姐妹微信群。新疆班的学生兄弟姐妹多,他们有的从小是哥哥姐姐们带大的,而这些哥哥姐姐们都受过了一定的高等教育,有的已经进入高等学府就读。这些哥哥姐姐们除了对他们有很好的模范引领作用外,也能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不断地传递给家乡的父母,更有些学生对兄姐的信任和敬重已经远超父母。而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哥哥姐姐们更能够科学冷静地处理学生的问题,而不是溺爱和放纵。

就这样,经过合理的安排,家校共育在新疆班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开出了绚丽的花朵。朱琴妍的学生在高考和思乡的双重压力下,没有一个中途放弃转学回新疆的。

2013届的艾力克毕业之后回到新疆,很快收到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他是家里的长子,贫困的家庭不足以支撑他的求学之路。艾力克决定放弃大学,不让父母为难,家里的父母亲戚怎么劝都没用。焦急的父母无计可施了,只好找到同村的一个大学生充当翻译联系了朱琴妍。朱琴妍心急如焚,立刻联系艾力克,多方劝说、鼓励他坚持“走过现在的难在一时,去换取明天的一世顺遂”。朱琴妍说,如果高校的绿色通道不能解决他的问题,生活中的任何困难都可以找她。于是,整整一个暑假,朱琴妍隔几天就和艾力克联系,劝他一定要勇敢、坚强,要有和困难做斗争的勇气。终于,在临近暑假结束时,艾力克告诉朱琴妍自己决定去上大学,选择走过这一时的难。大学毕业后,艾力克在克州获得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公司派遣他来南京学习时,他还特意请假来看望朱琴妍,“朱老师,你是我的恩人。没有你就没有我今天!”

回顾往昔岁月,她说:“如果可以,我愿意再陪伴他们十六年……”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