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来临,市民需当心“情绪中暑”

核心提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耿振美表示,如果出现上述症状,有可能是出现了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情绪中暑”。

本报讯(记者 王丹)此时正值仲夏时节,气温持续升高,再加上梅雨季的来临,高温和高湿“强强联合”,人们仿佛置身于桑拿天气之中,体感极不舒服。这样的天气,也让很多人变得容易烦躁、发脾气,甚至遇到一点点小事就火冒三丈;还有些人觉得自己不在状态,工作学习效率下降,不愿参加社交,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吃什么都没有胃口。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耿振美表示,如果出现上述症状,有可能是出现了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情绪中暑”。

耿振美表示,具体来说,“情绪中暑”,往往会有心里烦躁、失眠、心慌,情绪容易激动、动不动会发火,脾气变得特别暴躁、冲动失控,或者情绪显得特别的低落、不愿多说话、丧气无力、啥也不想干等表现。

据了解,在正常人群之中,约有16%的人会出现“情绪中暑”症状,尤其是平时压力较大、情绪易波动以及心里有事又不善沟通的人最为常见。

而老年人尤为要注意,因为“发火”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甚至会引发猝死。市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徐义明表示,大部分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更容易“情绪中暑”。“‘情绪中暑’后可能会导致体内的电解质紊乱,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从而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如果情绪过于激动,会影响血管的收缩,导致血压升高,严重者可能会导致心梗、脑梗的发生;如果反复情绪波动,还可能诱发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病、胃溃疡、肠炎等;消极情绪会有可能转化为焦虑,长期焦虑可能破坏免疫系统,使免疫力下降,容易并发其他疾病,同时伴有体虚乏力、失眠多梦等症状。”徐医生提醒,当家里老人有“情绪中暑”的表现时,应尽快就医。

“情绪中暑”的危害这么多,市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如何调解自己进行“心理降温”呢?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姜王芳表示,五脏对应五时,夏季属火,所以,入夏之时,养“心”为先。“第一,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不要生闷气,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第二,夏季应安排好足够的睡眠时间,有条件的,尤其是老年人中午最好休息30~60分钟;第三,多进食‘清火’的食物和饮料,如新鲜蔬菜、水果、绿茶等,这些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第四,早晚外出活动,要因人制宜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但要注意运动量不要太大,尽量从事温和运动;第五,要注意养气,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都要保持不急不缓的动作,让呼吸均匀有序,‘气’自然就会‘和’。‘气’顺了,转化为足够的能量,身心舒展放松,‘心’自然就平静了。”姜王芳提醒道。

当你发现自己已经有了“情绪中暑”的症状时,该如何治疗呢?姜医生表示,夏天适合泡点补气、养心、解暑的茶饮,补充津液的同时,能弥补身体额外的损耗,还能清心解暑。“其中,最好的就得是我们夏天常喝的绿豆汤,可以加一点薄荷、冰糖,能强化益气清暑的效果。还可以多食用酸梅汤,酸梅汤有生津止渴的作用,主要成分是乌梅、山楂、甘草、薄荷、陈皮、桑葚。此外,市民在日常饮食用还可以多食用百合、莲子等具有宁心安神功效的药食同源食物。”姜王芳说。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