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一条路

核心提示: “一条路,落叶无迹,走过我,走过你。我想问,你的足迹,山无言,水无语……”

■秦曼村

“一条路,落叶无迹,走过我,走过你。我想问,你的足迹,山无言,水无语……”

这是一条从北到南,由新河桥——和平桥——贤桥——斜桥四座桥联结起来的一条交通要道。这短短2100米的街道曾经是丹阳最古老的一段大运河。流经城区的这段大运河改道后,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填塞成了一条路——城河路。

在齐梁大地,在丹阳古城,从来没有一条河、一条路能像此段古运河、此段城河路那样,容纳过,容纳了这座千年古城悠久的历史沉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沿河两岸、沿路两边曾经和现在都是这座城市的商业贸易中心,文化、卫生中心,这里有百货、五金、棉麻、日杂公司、商场、旅店、中小学校、医院、银行、公园、文化宫、画院……

“解颐吸玉泉,负喧倚晴树;为问惠山樵,短笛归何处?”古运河从烟波浩渺的练湖东岸,从瑰丽壮观的七里庙蜿蜒而来,流过了观音山。观音山原叫北山,就是惠山,俗名观音山。此山上原建有宏伟的广福寺,寺旁有玉乳井(泉)和山峰,山顶有望湖亭(宋时改名为“一碧万顷亭”,与西门的望湖楼遥相呼应)。登高眺望,左顾是一碧浩渺练湖,尽收眼底;右望是山丘牧童跨牛笛歌,清脆悠扬,犹似置身于云游之中。每当夕阳西下,樵夫肩荷柴木,快步边歌,在暮色苍茫之中构成独特的风景。这就是明朝隆庆年间《丹阳县志》中所记载的“丹阳八景”之一的“北山樵笛”。如今的观音山早已被当年的砖瓦厂取土而荡然无存。

“观音寺里泉经品,今日唯存玉乳名。定是年来无陆子,甘香收入柳枝瓶。”这是南宋淳熙十三年张信履写的《访丹阳玉乳泉已变昏黑因赋诗》中的诗句。玉乳泉,井栏为八角形,石灰岩质地井栏刻有“玉乳泉”三字,由宋陈尧佐书。此泉有天下第四泉的传说,有提水时吊桶绳索磨损的凹槽痕迹。井壁由青砖竖砌而成。此泉还在,被锁空屋。

运河水缓缓南流,流经老北门外。在此地的九曲河口,有一座石桥,叫新河桥(现吕叔湘中学北侧)。在清光绪十一年的丹阳县图中,新河桥是直对城门的一座桥,而其他相对城门的桥或多或少都有点偏移。相传只有出状元的地方,造桥才能直对城门,而城北观音山广福寺中就出过状元——皇甫冉(公元756年考中进士第一——状元)。此桥为元至顺年间建,为单孔石拱形。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建。此桥为花岗岩质地的单孔石拱桥,桥拱圈为纵联分节并列式。桥高6.1米,长36米,桥面宽6.2米,引桥面阔12米。桥面两边有桥栏,望柱,中间为坡形车道,两旁为台阶踏步,以利行人过往。今,桥下无水,保存完好,雄姿依然。

新河桥河对岸,是人民公园。清朝末年,丹阳知县在城区兴建了丹阳历史上第一个公园。公园位于城区中心地带,即原来的南至乔家巷,北至公园路,东至北草巷,西至三板桥的内河城沿,占地约三十余亩。公园依山傍水,随地势而建。1937年12月丹阳沦陷后,公园成为日寇的兵营和养马场。幸运的是珍贵的文物唐中和铜钟以及镶嵌在围墙中的石碑虽满身污垢却未曾遭劫。1949年4月丹阳解放,党和人民政府为了人民防病治病的迫切需要,将公园改建成丹阳县人民卫生院。园内的文物保存在当时的文化馆中……1964年,丹阳在人民医院的后面建起了人民公园,占地有百余亩。如今的人民公园是城河路西侧拆迁后改造的公园。公园里唐中和铜钟还在,园旁原有正则画院、工人文化宫,今皆搬迁。

过了新河桥就是旧时的积谷仓,这里地势颇高,如今是吕叔湘中学校址。吕叔湘中学占地面积102亩,交通便捷,环境优美。该校创建于1925年,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近一百年来,莘莘学子遍及五洲四海。

吕叔湘中学的河斜对岸,是“三吕故居”。三吕是指吕凤子、吕叔湘、吕澂三位大师。他们三位才华横溢,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文化教育事业,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沿城河路漫步向南,就到了人武部旧址,这里原来是丹阳师范的校址,也还是积谷仓的一部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邑人韩庶徵在此创办师范传习所,招收私塾师生入学。新中国成立后,在县城三板桥西创办丹阳县初级师范学校。1952~1985年,丹阳师范培养了中小学教师3296人,为丹阳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人武部旧址北的小弄进去,就是丹阳市体育馆。丹阳人喜欢篮球,丹阳素有“篮球之乡”的美誉。随着时代的发展,丹阳体育场的篮球场也从原来的煤渣地、水泥地,改造成了具有现代特色的灯光球场,成为丹阳群众健身的主题场所,成为市体育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丹阳市体育馆是一座集体育比赛、训练、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场馆。

老人武部的河对岸有北草巷。北草巷,石板路面,是古代柴草市场之所在,因此名曰北草巷。北草巷深处有一小乔巷。“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沿着北草巷往南,再右拐,就到了小乔的居住地。可惜“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从此年不过三十的小乔,美人命薄,在如诗如画的江南小城,过着寂寞的生活 ……

往南就到了和平桥,这里原有张顺兴饭店。靠近和平桥,曾有一座两层楼的图书馆。图书馆河对面是光大证券公司,五星电器。这里曾经是强华丝织厂的厂址,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是它的鼎盛时期,曾有1000多名员工,如今剩下的只有废弃的办公大楼和宿舍楼了,院内也改建成了停车场。

五星电器往南是中山路西端,此处原有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于1952年春季开始动工建设,将新北门一段城墙拆除,拆下来的城砖用作建大会堂的墙砖。一座占地1196平方米、设有1200个座位的人民大会堂在1953年元旦竣工,巍然屹立在新北门城内,这是丹阳解放后建成的第一座最大的建筑。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锡剧名演员姚澄、王兰英等都曾来此登台献艺,使丹阳人民大饱眼福。上世纪90年代人民大会堂被拆除。

人民大会堂南就是戴家花园,是丹阳市总前委旧址纪念馆。旧址建于1934年,现有二层楼房三间,建筑面积254平方米,门楼一座,园内天井占地1344平方米,是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解放、接管上海的前线总指挥部。现总前委驻丹阳旧址为省文物保护单位、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

华东财经委员会旧址与总前委旧址隔河相对。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中共华东财经委员会在此办公,存房屋6间,现被改造。

此处还曾是云阳镇党委、人民政府驻地,旁有和平桥派出所。南原是白云街,西是实验小学。

大会堂南是旧时的燕子巷。燕子巷拆迁后,此地于2001年4月动工,当年竣工成了市区最大的市民广场,其占地4.8万平方米。市民广场不仅有四时美景,更是丹阳人休闲聚会的场所,承载了很多人的欢乐时刻。这里春有百花冬有雪,是丹阳的赏花胜地,时时有欢声笑语,还有各种文化活动精彩上演。那广场的东北角有棵近二百龄的皂荚树依然繁茂,生机勃勃。

“水阁雕栏对石桥,一轮明月挂中宵。当年未凿香河水,运艘连帆乘夜潮。”这是清朝丹阳知县谢亦骥《贤桥月夜》里的诗句。那时的贤桥,是丹阳古城最大的一座桥,初名清化桥,始建年代不详,宋嘉熙二年(1238年)知县刘宰重建,邑人念其贤,故俗称贤桥。这座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南北桥身两边各有两只龙头石,麻石的桥面坡度舒缓,宽畅厚实,雄伟气派,任凭人行车拉都不感到乏力。扶倚在桥边半人高的栏石上眺望,万善塔巍然耸立在古城的东南方;周围青砖黛瓦的民居林立,街市繁华,门庭若市,行人川流不息;贤桥东面,北首是北河路,南首是东河路,两边几乎都是深家大院式的大户民居宅房;东河路、东门大街沿河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则烘托出江南枕河人家的格调;清澈的内城河水蜿蜒流淌,不时有船只穿行,更让人置身于“小桥流水人家”的境地。贤桥特有的地理位置,奠定了它成为丹阳古城内政治、商业、文娱、集贸中心的必经之道:桥东有新华书店、老虎灶等。桥西铺就的麻石街是古城最热闹繁华的街市,副食品第二商店、金鸡饭店、福源酱醋厂门市部等。那一块“贤桥”石碑,现存放在总前委纪念馆内。上世纪八十年代,贤桥广场东北角是五金交电化工公司门市部大楼,东南角是新华书店,西南角是金鸡饭店,西北角是第二百货公司大楼。

过贤桥,西侧是东门大街,此地原有云阳驿。云阳驿,始建于战国时期,明代以前遗址在今丹阳东门大街斜桥西北侧。2017年2月,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重建云阳驿记》碑刻在丹阳东门大街西侧工地“破土而出”,为研究云阳古驿的位置和丹阳城市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城河路的南端,有座惠政桥,俗称斜桥,建造年代不详,明成化中(1465~1487年)重修,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再修。原为木结构平桥,宽4米。1957年改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

再往南,那古老的大运河还在,正静静地流向万善宝塔……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一条河,曾经见证了曲阿大地的沧海桑田,潮涨潮落;一条路,如今正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蓬勃发展。河边、路边的古树、石桥、积谷仓、故居、图书馆、人武部、体育场、大会堂、大院、证券公司、饭店、派出所……它们见证和曾经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破败与辉煌,崛起与腾飞,人民生活的天翻与地覆,悲惨与幸福,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这座城市的星空。

“悄悄地,我从过去,走到了这里。我双肩,驮着风雨,想知道,我的目的……”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