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菀滢) “当前正是育秧的时候,你看,这半边是第一批育下的秧苗,长势还不错,那半边是刚育下的,目前已经能看到一丝‘绿意’。我们使用的是滴灌控制技术,省水省肥,还能喷洒均匀。”在珥陵镇祥里村的一方秧苗育秧场边,返乡种粮的新农人霍源指着秧苗田说。
走进库房,霍源拨了拨浸泡好的水稻种子南粳5055和南粳46,边检查质量边和工人交代事项……很难想象,4年前他还是一个种田“门外汉”。谈起自己的“种田经”,霍源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言语间,虽有无限心酸,但更多的是成长的收获和喜悦。“2020年毕业后,我曾在工厂、饭店干过,但总感觉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一筹莫展时,父亲和我聊了自家农田的规划,希望我回来打造智慧农场。”霍源说,就这样,霍源回到祥里村,成了一名“新农人”。
回到农场第一年,霍源就购置了无人机。“从前种田,耗时耗力,使用无人机后,实现了增效提质。”霍源告诉记者,从前1400亩的农田撒药,需要6名工人分两组忙活7天才能完成,现在使用无人机喷洒,3天就能全部完成且喷洒均匀。
尝到甜头的霍源开始积极参加各类农业与农机技术培训,利用自己所学技术协助农场在促进粮食高质高效上做文章。“每次参加培训,别人都会问,年纪这么小就当了农民,是怎么想的?但我认为,现在的农业生产越来越集约化、规模化,需要更多懂得新技术的年轻人参与进来。”霍源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虽年轻,但操作起农业机械来却极为熟练,他通过引进无人机等数字化手段,为农场和周边农户提供耕地、插秧、植保等各类农业服务,大大促进了当地农户增收。
乡村振兴需要各类人才共同书写,看着大片嫩绿的水稻秧苗和即将收割的金黄色小麦,霍源干劲十足:“相信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还有许多个‘我’。未来,农场将引进更多数字化管理手段,我们会通过辛勤劳作和技术支持,走出自己的致富之路。”霍源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