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鹅唱响致富“向天歌”

本报记者 谢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在司徒镇谭巷村曹巷自然村的乡间漫步,这首耳熟能详的唐诗中所描绘的景象随处可见。

五龙河穿村而过,造就了谭巷村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丰沛的水资源更是为白鹅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走进村里文建军的规模化养殖基地,清脆的鹅叫声不绝于耳,上千只白鹅在池中嬉戏,时而展开翅膀,时而浮在水面,还有三五成群的村民在池塘边散步,勾画出一幅风景如画、产业兴旺的丰收画卷。

今年42岁的文建军是贵州遵义人,2000年来到丹阳打工,靠着勤劳和努力,20多年来,在司徒镇买了房子,成了一名“新司徒人”。2022年,为了梦想中的田园生活,他拿出50多万元积蓄,开始了自己的二次创业。

“养鹅投资小、见效快,是增收致富的好项目。”当时文建军购买了3000只鹅苗,满腔热情地开启了自己的“鹅倌”之路。他购买了很多书籍和网络课程,边学边摸索,吃住都在鹅舍内,认真观察鹅的生活习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冬去春来,文建军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的养殖方法,掌握了孵化、防疫、配料等一系列关键性的养殖技术,鹅苗的成活率稳定在90%以上。“当年第一批大鹅出栏时,净赚25000元,算是淘到了养鹅的‘第一桶金’。”看到效益可观,文建军认准了大鹅养殖这条路。

“经过实地考察、市场分析等调查研究后,我一直选择大白鹅作为养殖品种。”文建军说,“这个品种适应性广泛、抗病能力强、生长周期短,一般90天左右就可以养到10斤,卖出后单只利润有10多元。”2023年,文建军的养殖基地销售额近200万元。

“我养的是纯正的绿色生态鹅,吃青草、蚂蚱,喝露水长大的鹅。”文建军告诉记者,为了让鹅常“溜达”,他以绿色放牧为主,晚上才让鹅住进塑料大棚的鹅舍,“今年,我准备实施完善引水工程,解决饮水问题后,基地的养殖容量可进一步提高,等一批鹅养到40多天后就能引进下一批,保守估计一年至少可以养6批。”

文建军的基地采用了“生态放养+智慧笼养”的养殖模式,能提高鹅苗成活率6%,降低发病率15%。在基地池塘的四周,文建军还建设了饲料基地,种植玉米草、甜象草、黑麦草等鹅饲料,这些饲料草再生能力强、生长迅速、可反复收割,能够有效降低饲养成本。“‘溜达鹅’肉质紧实、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望着眼前一批即将长大的鹅,文建军说:“鹅产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鹅粪还草、还林,可作为有机肥料,调节土壤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目前这批鹅有近3000只,还有一个多月就能出栏。现在的行情还不错,一只能卖100多元,大概能挣5万元。”随着养殖基地的稳步发展,文建军准备设立场地管理、卫生打扫、饲料喂养、除草等共富岗位,为村里的闲置劳动力、留守老人提供“按天计工”“按时计薪”等灵活就业选择,特别是优先吸纳低收入农户到“共富岗位”就业,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