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农场里的“师徒情”

核心提示: “这台先进大型拖拉机刚到家,今年可派上大用场了。”近日,记者走进丹北镇济德村的大江果园家庭农场,看到农场主牟士江和儿子牟文港正对一台新型农机进行调试,老栽培专家周铭成则正在对牟士江进行指导。

大江农场里的“师徒情”

——我市银发专家乡村振兴团队与家庭农场科技结对的故事

本报记者 蒋须俊 通讯员 张建平

“这台先进大型拖拉机刚到家,今年可派上大用场了。”近日,记者走进丹北镇济德村的大江果园家庭农场,看到农场主牟士江和儿子牟文港正对一台新型农机进行调试,老栽培专家周铭成则正在对牟士江进行指导。

今年68岁的周铭成是市银发人才服务中心专家组成员、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栽培专家。自2017年11月退休以来,他坚守初心,心系农技推广、情牵农民致富,在“三农”一线发光发热,用满腔真情谱写了一曲银发专家助力乡村振兴的赞歌。去年9月,镇江市委组织部、镇江市委老干部局和镇江市委离退休干部工作委员会联合授予的镇江市银发工作站“周铭成乡村振兴团队”,就挂牌设立在大江农场。目前,这一银发专家团队已与全市10个示范家庭农场开展科技挂钩,而周铭成与大江农场牟氏父子“师徒”结对的故事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

一次偶然结识,谱写银发专家科技助农佳话

“周老师已经和我成了老朋友,他经常来我农场进行技术指导,农场的粮食能高产稳产,尤其是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能有现在的业绩,离不开他的帮助。”牟士江说,一次偶然结识,周铭成从此成了他科技种粮的技术后盾。

今年49岁的牟士江老家在苏北沭阳,2013年底来到丹北镇从事粮食规模化经营,从起初承包别人栽种意杨后撂下的荒地种粮起步,逐步发展到如今1000亩的种粮规模。同时,他还承包了30多亩土地种植葡萄、桃树和草莓,成了农业种植的多面手。2017年,原先在镇江一家企业工作的牟文港也辞职回来帮助父亲打理农场,成了一位新型职业农民。在当地镇村组织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牟士江先后投资近300万元建起了粮食烘干房,先后购买了粮食烘干设备12台、大型拖拉机6台、高速插秧机5台、农用无人机3架、联合收割机2台和一套稻米加工设备,使他的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由过去的单纯种粮延伸到粮食烘干服务、精米加工,并将稻糠下脚料压块制成生物质燃料进行循环利用等多个环节,实现了产加销一条龙服务。

虽然牟士江的粮食生产已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但令他颇感困扰的是,在稻米产业开发中,尽管自己注册了“丹旺”稻米商标,可市场美誉度不高,如何才能走好绿色优质稻米的产业开发之路?

2019年,作为丹北镇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稻米开发的代表,牟士江参加了丹阳市首届优质稻米评比现场观摩活动。现场,担任专家组评委的周铭成刚好从他身旁走过。牟士江得知后欣喜万分,当面向周铭成道出了自己在优质稻米产业开发中遇到的难题,请求其帮忙精准把脉,指点迷津。周铭成被牟士江种粮创业的激情所感动,此后,大江农场和其他有科技服务需求的种粮大户,都成了他退而不休,从事农业新技术推广、稻麦高产栽培研究和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服务点。

“近5年来,我在粮食生产中遇到技术难题,总是第一时间向周老师请教,按照他提出的优质食味稻米产业化开发要求,走好优质绿色生态之路。”牟士江告诉记者,在周铭成乡村振兴团队的指导和帮助下,大江农场不仅选择了适合本地区域种植和深受市场欢迎的优质水稻新品种,还成立了稻鸭共作专业合作社,种植了200亩稻鸭共作生态水稻。通过致力打造中高端稻米品牌,农场的“丹旺”大米在当地赢得了较好口碑,市场不断拓展。如今,农场加工销售的大米总量已占水稻总产的80%,大大提升了稻谷产品的附加值。在第二届“镇江好大米”和第二届丹阳优质稻米评比中,大江农场参评的“丹旺”大米分别获得优质产品奖和银奖。此外,大江农场还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和镇江市粮食初加工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

组建一支团队,乐为产业振兴发挥各自优势

5月的大江农场,生机勃勃。正在田间查看小麦长势的周铭成介绍,在市老科协的牵线搭桥下,市农业农村局老专家吴金书、马国强、吴俊、陈才兴也纷纷参与科技结对服务乡村振兴活动,这支由周铭成领衔的银发专家乡村振兴服务团队便应运而生,大家发挥各自优势,经常活跃在田间地头,乐为乡村产业振兴奉献余热。

“无论是小麦水稻品种推广、病虫草害防治,还是果园精细管理、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周老师带领的乡村振兴服务团队都会义务把脉指导。”牟文港对此深有感触,通过调优品种结构,如今,大江农场的小麦产量已由原来每亩平均600斤增加到1000斤左右,水稻亩均产量也达到1300斤左右。此外,果园的5亩大棚草莓,采用有机肥和绿色标准化种植技术后,备受消费者青睐,最高价每斤卖到40元。

师徒结对、科技助农,不仅让牟士江这个外来种粮大户变身为扎根田野、潜心发展粮食产业的农场主,还让他28岁的儿子牟文港由一位“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的“兴农人”。“在专家团队的推介下,我作为丹北镇的新农人代表,参加了江苏省第二届乡村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培训,提升了综合素养。如今农场的全程机械化这块由我负责,还成立了飞防团队,这几年,在本地及周边常州、镇江等地从事农田机耕和植保飞防的服务面积每年近4万亩。”牟文港告诉记者,尤其是稻米品牌打造,在周铭成引荐下,农场运用肥宝乐新型有机肥种植,让稻米品质又上了新台阶。2023年12月,大江农场的“丹旺”牌大米顺利拿到国家绿色食品认定证书。

谈起农场的收益状况,牟家父子喜笑颜开。据牟文港透露,扣除各项成本,农场在稻米加工、农机综合服务及秸秆造粒销售方面的综合效益可观。父子俩不仅尝到了产业链带来的增产增收喜悦,还带动了30多位农民通过基地用工走上了就业增收之路。

“有了银发专家乡村振兴服务团队的支撑,我们将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持续致力于品牌打造和做优精深加工文章,拉长粮食产业链,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增收致富,为乡村产业振兴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于农场的下一步发展,牟士江、牟文港父子俩信心满满,干劲十足。

银发专家真情献“三农”,科技助力挑稳“金扁担”。大江农场里的“师徒情”仍在延续,科技兴粮、科技兴农的故事还在我市不断上演,丹阳广袤的田野也必将涌现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式的“兴农人”。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