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衡(中)和工作人员在往设备内放入镜片。记者 姜康 摄
盈华制造公司生产镜片检测设备。记者 姜康 摄
本报讯(记者 云盈 通讯员 乔佳 沈婷)一副眼镜,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制作出来。从浇注、合模、固化,到加硬、镀膜、检验,每一道工序对眼镜的品质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近年来,丹阳眼镜行业加快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进程,只需要40秒就可以将一片定制镜片研磨成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眼镜行业从“制造”转向“智造”的过程中,镜片检验环节依然离不开人工,尤其需要资深的检测师傅的一双“慧眼”。“能不能研发生产一种设备,让镜片检验更加智能且高质高效?”这个问题驱使着江苏盈华制造有限公司团队进行市场调研和技术攻关,并成功研发出针对镜片缺陷的智能化检测设备。近日,记者来到了该公司实地探访。
走进位于丹阳高新技术产业园的江苏盈华制造有限公司,只见一个方方正正的蓝白色“大柜子”占据了公司大厅的C位,几名技术人员正在一旁进行调试。“这就是我们自主研发生产的镜片智能检测设备的原型机。”盈华公司总经理邹衡向记者介绍道,“它可不是空有‘大块头’,里面搭载了三个摄像机位和不同的光源,能检测出包括闪点、麻点、爆边、划痕等在内的十余种镜片缺陷,检测大小到达了0.1毫米级,检测速度达到1.5~3秒一片,漏检率低至2%。”
只见工作人员拿来装着待检镜片的托盘,放置进机器内,内置的机械臂开始了自动化夹取、放置,检测流程正式启动。“你看,把托盘放进去,后面的工序都交给机器来处理,工人只需要在完成检测后把镜片托盘取出来就行。”邹衡说,设备一次可放置288片镜片,检测的整套流程可以完全实现自动化,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
从开展市场调研问需求到成功研制出镜片智能检测原型机,邹衡和团队历时近三载。缘何执着于这个项目?邹衡自己是丹阳人,在眼镜行业工作了近七年,深知行业痛点和企业需求。“眼镜行业从业人员老龄化现象普遍,招工也是难题。现在镜片检测几乎全靠人工盯着看,耗时耗力,长此以往工人的视力受影响不说,检测的稳定性也没法保障。尤其是在整个行业大步推进智能化的背景下,镜片检测的智能化需求更为迫切。”邹衡说,“其实早在2010年就有人在研发镜片智能化检测设备,但并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商用。现在AI带来了算力的提升,各方面的技术都有了更大的进步,我们完全有可能在这方面取得新突破。”
他把想法和几位搞机械自动化的博士朋友交流后,立刻得到了朋友们的支持和响应。在来丹深入调研确定项目可行性后,邹衡组建了由4位博士领衔的研发团队展开了项目攻坚。“博士团队负责研发,搭框架、做算法、搞软件;我就继续跑企业,收集残次片,做好缺陷分类,再把数据提供给研发团队。”几位合伙人分工合作,干劲满满,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推进技术迭代、系统升级。
“最难的是设备里面的光源。”邹衡回忆起创业的过程直言,研发团队一度被光源问题困住。“有效的光源,能让摄像头更快地捕捉到瑕疵点并拍下来,然后才能由机器进行识别。最初我们开发光源时用了很多方法都没有成功,好在后来找到了一种适合光衍射的方法。”在开发光源的同时,团队也在持续进行算法升级、系统提升、数据库扩充,并根据客观的反馈进一步优化。“从设备在镜片企业试用下来的情况下,我们的算力、漏检率等指标表现都是优秀的,遥遥领先行业内的同类设备,而且价格只要对方的一半。”更让邹衡欣喜的是,20多家前来参观考察的客户中大多数表达了下单购买的意愿。
眼下,盈华制造的镜片检测智能化设备已实现了“从零到一”的跨越,即将进入量产阶段。“我们还在进一步完善数据库,预计6月份完成最终更新,7月实现开单销售。”邹衡说,他和团队还计划开发专门针对车房镜片的自动化检测设备和模具管理系统,更好地助力丹阳眼镜向高端转型。“我们也将跳出眼镜行业,向手机镜头检测等领域拓展业务。”在邹衡心中,未来的蓝图已日渐清晰,他和团队将一步一步向前迈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