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是春夏之交,气温逐渐升高,又恰逢“五一”假期,人员流动频繁,丹阳市疾控中心经研判在此温馨提示广大居民需注意预防百日咳、猩红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登革热、诺如病毒肠炎和甲肝等传染病,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百日咳。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咳嗽终末伴有深长的“鸡鸣”样吸气回声为特征,病程常迁延2~3个月。主要通过患者排出的飞沫或呼吸道分泌物传播。接种疫苗是预防百日咳的重要方法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接种百日咳疫苗或者自然感染后都不能获得持久免疫,可再次感染。小孩、年老体弱者、孕妇等易感人群在百日咳流行季,尽量不要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在公共场所注意戴好口罩,避免跟咳嗽患者接触,室内经常开窗通风,同时保证勤洗手、适当锻炼、清淡饮食,以提高自身抵抗力。
猩红热。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发病以儿童和学生为主,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咽峡炎(充血甚至化脓),发热24小时内皮肤开始出疹,通常从耳后开始,逐渐蔓延到颈部及上前胸等,然后弥漫全身,疹子为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流行季节儿童避免到人口密集,空气流通不佳的公共场所。儿童和青少年养成良好手卫生习惯,规范洗手,必须前往人员密集的公共环境时佩戴口罩。增加户外活动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由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新发传染病,蜱虫为其传播媒介。该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大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和乏力等表现。除被蜱虫叮咬外,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也可能被感染。野外活动时做好个人防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里,穿浅色衣服可让附着在身上的蜱无所遁形,不要穿凉鞋,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进入室内前认真检查,防止通过衣物和宠物把蜱带回家。一旦发现有蜱附着在皮肤上,应尽快清除蜱,可用酒精喷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干净的细尖头镊子取出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必要时,及时向医务人员咨询。
登革热。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主要表现为突起发热(有时可达39°C),同时伴有以下症状之一——明显疲乏、厌食、恶心等,常伴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可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时,应考虑自己有感染登革热的可能。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主要为境外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传播疫情,主要来源国为巴西、阿根廷等南美洲国家以及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泰国、老挝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国内多分布在广东、云南等沿海或沿边地区。预防要点:穿长袖衣裤,尽量选择浅色,外出使用蚊虫驱避剂等驱蚊产品,避免被蚊虫叮咬。出门前可以在酒店房间使用蚊香、灭蚊气雾剂等,哪怕是高档酒店,也要注意室内灭蚊。
诺如病毒肠炎。诺如病毒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经食物和经水传播。最常见症状为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多数病例为轻症,发病后2~3天即可康复;极少数病例可发生重症甚至死亡,通常发生于高龄老人和低龄儿童。注意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尽量吃熟食,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海鲜、蔬菜,吃水果要清洗、削皮,饮用开水或未开封的预包装水、饮料。
甲肝。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以黄疸和肝损害为主要表现,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较高,可暴发流行,但一般为急性自限性过程,绝大多数预后良好。甲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常见的传播途径有:经食物传播,经水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接种甲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甲肝有效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是预防甲肝的有效措施,如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生食等,可防止“病从口入”。
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在旅途中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应停止旅行活动并及时就医。旅行归来后,请密切关注自身和家人健康状况,如出现不适症状,请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告知相关旅居史。
(丹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