鲃肺汤之夜

核心提示: 本人不是美食家,更遑论奢谈美术作品。说鲃肺汤之夜,确实是曾经于明月清风之夜品味了鲃肺汤,那是我们四个人第一次有缘相聚在异乡之夜,也是四个人最后一次的共聚谈艺。

■周志良

本人不是美食家,更遑论奢谈美术作品。说鲃肺汤之夜,确实是曾经于明月清风之夜品味了鲃肺汤,那是我们四个人第一次有缘相聚在异乡之夜,也是四个人最后一次的共聚谈艺。

1991年,一批人受丹阳市宣传部之邀约,着手完成《江苏丹阳县邑风物丛书》的写作任务。于是,周松林老师、刘震洲老师、石胜华编辑和我聚到了一起。写作采风的第一站瞄准了中国水乡第一莫属的周庄。四人中,作为执画笔的震洲老师已经到过周庄写生,他自然成了我们三人的导游。周庄的水,周庄的桥,周庄的美,从他口中汩汩而出。体验了周庄,我们就直奔甪直。甪直古镇虽不及周庄有名,但放在全国,它依然具备独秀于林的特色。就是在甪直,震洲老师自掏钱囊,请我们品尝了鲃肺汤。

孤陋寡闻的我,也是第一次喝鲃肺汤。大家都赞不绝口彼处彼汤都不如此处此汤。夜色美,汤中的一弯钩月已然升起,步于江南的水乡小道,瓦肆勾栏,薄雾舟横,这一切,给我们的四人行增添了无与伦比的浪漫情调。

《丹阳风物丛书》出版了,书中,震洲老师的插图锦上添花。记得丹化的领导阅读后兴奋地说:“这本书好啊,图文并茂。搞经营的人都给他们发一本,让大家熟知丹阳的历史文化,向每个南来北往的客户传播丹阳的历史文化。”这显然是在推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新范式。

不久后的一天,在周老师家中,我又见到了震洲老师。两位丹青手正在切磋绘画艺术的门道。我是门外汉,正好做旁听生蹭点艺术理论知识。震洲老师的画论知识令我吃惊,其时的感受是,周围搞艺术的不少,但能够讲出比较深刻的艺术理论知识的不多,由此,我更加敬佩震洲老师了。

梅花香自苦寒来。出于时代的原因,成绩优秀的震洲老师没有拿到高学历,他属于无师自通的苦行者。他的求知精神弥补了诸多遗憾。他和我一样,也是“插知”,但他与众不同的是他居然拎着沉沉的两箱书走向了广阔天地。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震洲是读书哥,笔墨郎,书香与麦香一起穿越他的知青人生。读书绘画,是他四年插队生活的两门大课。他还从医院和其他渠道搞到了两本人体和艺术解剖学著作,拜读并画出了人体每一个部位的艺术图纸一大摞。

高楼大厦的每一块红砖,都是在烈焰里练成的。人的意志力的强弱往往决定你的命运。

震洲后来被举荐到丹阳电影院做幻灯片,做影片宣传,他和余康宁、杨荣皋、颜景荣在一起工作,后来成了丹阳书画界的四位知名人士。

对震洲老师的画作,我不敢贸然说三道四,因道行太浅。外国一位宗教人士说:“因为荒谬,所以相信。”此话不适合我。一位中国书法爱好者买了一幅价格近百万的书法作品然后说:“近看不懂,远看不懂,越看越不懂,却越看越喜欢。”这话适合我。爱震洲老师的画,所以请他为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听鸟》设计封面封底,我在青岛的老同学特别喜欢《听鸟》的封面封底设计。我也收藏了他的绘画作品,是克服自卑心理后大胆向他求索的。我喜欢他的山水画,喜欢画的大气深沉,喜欢画的笃厚真诚,喜欢画的中国风味,喜欢画的乡土恋情。

看一眼,就爱上了,说:“好,好!”好在哪里呢?

不敢造次下定论。什么事情不要下定论,一下定论,就到此玩完画句号了。

还是听听震洲老师一段段精彩的“自悟自语”吧:

“所谓风格,我认为乃是表达艺术个性的一种形式。其形成一是天生,二有师承,三靠修养,四要境遇,所谓功到自然成”;

“绘画的精髓在于:把自然界的原生态要素升华为绘画符号程式。把自然的质、量、空间借笔墨之点、线依内在规律加以整合”;

“比风格更重要的乃是情感,风格是外观的形式定势,而情感方是作品的灵魂精神”。

震洲老师对自己的绘画创作作如是观:“画,并快乐着!”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多种原因,我已经有十余年没有和震洲老师相会了。年前重逢,忽有隔世之感。第一就勾起了我们的鲃肺汤之夜,还有我于《水恋的周庄》一文中那些情谊无价的文字,有人读了此文眼睛湿润了,我告诉他,那是我们四人绵密友情的泪水。

新年来临,按照风俗,送震洲老师一副对联:

拾级万善塔,听芦荡声声震旦雀

登高黄鹤楼,观芳草萋萋鹦鹉洲

横批:名山刘郎画

名山,乃震洲之别号也。震旦鸦雀,乃中国独有之鸣禽也,它喜欢栖息于芦苇荡之中鸣唱。

山水之间,鸟语花香,祝天下人都如画中莲藕不老松!

■小贴士

鲃肺汤是江苏地区传统名菜,属于苏菜系,鲃肺汤鱼肝肥嫩,浮于汤面,鱼肉细腻,汤清味美,是夏秋季节的时菜。

“鲃肺汤”原名“斑肺汤”。用斑鱼肺制作各种菜肴,早在清代苏州地区就很盛行。清代袁枚在其所著的《随园食单》中就有关于斑鱼菜肴的记载:“斑鱼最嫩。剥皮去秽,分肝肉二种,以鸡汤煨之,下酒三份、水二份、秋油一份。起锅时加姜汁一大碗、葱数茎以去腥气。”但那时此菜并不出名,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时令菜来品尝。

上世纪20年代的中秋期间,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偕夫人到太湖游玩赏桂,归途中路过木渎,他到镇上石家饭店用餐。为了招待于先生,店家特地做了道斑肝汤。没想到于先生食后对此汤情有独钟,赞不绝口,即兴挥毫写下:“老桂开花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鲃肺汤”的诗句。

鱼肝在民间俗称“鱼肺”。当时为诗中的这个“鲃”字,有人在报纸上写文章讽刺于先生不辨“斑”“鲃”,因而引起一场笔墨官司。谁知报纸上争来争去,却把“斑肝汤”的名声越炒越大,最终成为名扬大江南北的珍馐。长久以来,不但“斑肝汤”为“鲃肺汤”所取代,而且此汤成为人们争相而食的佳肴。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