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伉俪忆解放,不忘初心感党恩

核心提示: 回忆起丹阳解放的往事,今年100岁的老人王良弼仍记得很多场景,“23日那天,同学们都走出了校门,写欢迎解放军的标语,上街游行喊口号。大家都在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王良弼、王农英:

百岁伉俪忆解放,不忘初心感党恩

图为王良弼和王农英夫妻俩。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1949年4月22日深夜,部分解放军就已经进入丹阳了,但学校老师认为外头还比较乱,所以不让我们出校门。第二天天亮,丹阳这座小城已经从黑暗来到了光明。”回忆起丹阳解放的往事,今年100岁的老人王良弼仍记得很多场景,“23日那天,同学们都走出了校门,写欢迎解放军的标语,上街游行喊口号。大家都在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王良弼老人说,丹阳解放前,很多人对共产党和解放军还不太了解,但他早已与党结缘。抗战时期,十多岁的王良弼参加了“抗日儿童团”,他的家就是村里的避难所。有一回,王良弼在村里遇到了日本兵,危急时刻,是村里的共产党人想尽办法吓跑了日本兵,救下了王良弼。抗战胜利后,王良弼在九曲河旁的外角毛家小学任教。夜晚,经常有新四军干部去学校歇脚、搭铺,有时也开会、碰头。王良弼帮助他们传送情报、信函,写写宣传标语等,学校成了革命地下联络点及活动场所。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地处江南的丹阳革命形势越发紧张复杂,国民党反动政府表现出最后的疯狂,垂死挣扎,到处抓人,一片白色恐怖。同王良弼结下深厚革命友谊的几名共产党人相继英勇牺牲,为革命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

1948年9月,王良弼进入当时的丹阳师范学习。“那时候找不到工作,想着在师范学校上一年学就可以有一份教书的工作了,于是就去了。”然而,开学后的几个月里,为了躲避国民党政府的骚扰,学校一度从县城搬到乡镇,又从乡镇搬回县城。让王良弼没想到的是,就在丹阳快要被解放时,县政府突然对学校学生进行严格的审查,他的8位同学被查出与共产党有关,当即就被处决了。老人说,黎明前是最黑暗的。

1949年4月23日,丹阳解放。当天上午,王良弼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同学们一起上街游行。游行活动持续了一上午。与此同时,身在农村的王良弼的妻子王农英也在村里欢迎着解放军的到来。

“解放之前,农村人生活很艰苦,大家都吃不饱肚子,一到晚上,村里的中青年人都会躲到外面去睡,生怕被抓壮丁。”王农英老人回忆道,“不止如此,当时妇女的地位也很低。受封建思想影响,重男轻女思想在乡间盛行,农村妇女大多不识字,没接受过教育。”老人记得,解放军来了之后,喊出了口号:“男同志干的事,女同志也能干,男女平等……”人生中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王农英的人生也彻底发生了变化。此后,王农英事事、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并于1954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再过几个月,我的党龄就有70年了。”王农英挺起身子,脸上满是骄傲。

丹阳解放后,以邓小平、陈毅为首的总前委、华东局、华东军区机关3万多名各界精英进驻丹阳县城和近郊,为实施“京沪杭战役”解放和接管上海,运筹帷幄紧张工作。“我们丹阳是1949年4月下旬解放的,到了5月上旬,20多名解放军住进了我们家,他们从江阴那边过来,个个都骑着马。”王农英老人回忆道,“当时,我们把家里刚刚翻新的三间房子让给他们住。”老人说,那些解放军告诉她,他们不是来打仗的,而是在等上海解放,“上海一解放,他们就过去接管城市。”老人从解放军那里得知,上海是一座很大的城市,“临走时,他们谢了又谢,让我以后有机会一定去上海看看。”

相伴走过旧社会,走进新时代,王良弼始终从事着教育下一代的工作,王农英总是陪在他的身边。不忘初心的他们每每回忆过往时总是这样说:“如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的一切都是党给的。”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